石刻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刻石最早見于〔管子〕所載的:「無懷氏封泰山刻石紀功」相傳無懷氏是上古帝王他有沒有刻石于泰山現在無法考證。現存最古的石刻為先秦時的石鼓文石鼓共十塊乃秦襄公凱旋紀功之文每塊刻四言詩一首分別為吾車汧沔、田車、敕、霝雨、作原、而師、馬薦、吾水、吳人。 秦始皇以后刻石紀功之事更為普遍漢代踵其余風東漢時更為盛行東漢靈帝熹平4年(公元175年)朝廷命令當時書法最好的蔡邕會同一些學者將詩、書、易、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7種儒家經典的文字加以校正寫在石碑上由工人加以刊刻作為官校的定本于靈帝光和6年(公元183年)完成豎立于洛陽太學門前共46碑稱為漢熹平石經供全國的讀書人來校勘或傳抄。但逐字抄寫是一件費工耗時事情而且還可能抄錯于是人們就想出一種可以直接從石上將文字迻錄的方法該法是將白色薄紙鋪在碑文上以毛刷或軟拍稍加壓力于紙面使之進入碑上的凹陷部分然后用棉球醮墨在紙上細打除凹陷的部分外都受墨而凹陷的部分正是石刻的文字部分沒有醮到墨色因此揭下來后就成為黑底白字的拓本這種方法叫做摹搨。摹搨在技術方面雖與雕版印刷不同但在墨的使用和處理上多少可提供一些參考因此對雕版印刷的發(fā)明有間接的影響。 曹魏明帝正始年間在洛陽太學又刊刻了幾部石經稱為正始石經這次刊刻的石經是以古體文書寫的古文經不同于熹平石經隸書字體的今文經顯示出經學的一大轉變。其后五代蜀后主、北宋仁宗及南宋高宗時亦陸續(xù)刊刻數種石經。 石刻資料所包含的內容不限于經文實際上與紙張布帛上記載的內容性質相同但是由于石刻的鐫刻方式遠較書寫于紙帛上困難石刻的材質與體積也不便于典藏與傳閱因此石刻較之紙張布帛有特殊用途。石刻依其內容性質可分為9大類:墓志銘類;碑志銘類如神道碑、墓碑、行狀碑等;塔志銘類如塔銘、塔頌、真人碑等;雜志銘類如墓表、神志、自志等;記事纂言類如始皇刻石、敕、詔等;儒學類如石經、孔廟碑、字書小學碑等;佛教類如佛經、寺碑、造象記等;道教及一般宗教信仰類如道教經典、道教文序等;雜刻類凡不能歸入上述諸類者及記言記事殘缺不能成章者歸入此類。
石刻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刻有文字或圖畫的碑碣等。 【造句】古代帝后王侯的貴族墓葬多埋有碑碣石刻。
石刻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刻有文字或圖畫的碑碣、崖壁等。《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作瑯邪臺立石刻頌秦德明得意?!菇穑脝枴礉想s詩〉:「石刻燒殘讌集辭雄樓杰觀想當時?!?/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