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實體源自拉丁文sub以及stare意指站立在下面也就是指在現象之下永遠不改變的。在希臘文中則以ousia及hypokeimenon最能表達拉丁文的意涵即本質和具體之綜合;因此中文譯為實體。實體的特點為其不存在于另一物而存在于自身;其價值與意義蘊涵于自身因此可藉其自身來下定義而不須依附于其他事物。實體是存在的基礎其他東西的存在都必須依賴實體的存在如果實體不存在則其他東西都不可能存在例如:「白的人」其中「白」是無法離開具體的「人」而存在因之實體是最基本的存在。 亞里斯多德認為實體(ousia)是指不能表述一個主體又不存在于一個主體中的東西例如個別的人和馬也就是個別的個體。我們可以說「蘇格拉底是人」但不能說「人是蘇格拉底」。所以人可以表述主體蘇格拉底而蘇格拉底不表述任何東西此種最真實、最原初、最確定的意義的實體稱為原初實體(primary substance)。此外亞里斯多德認為「屬」(species)是包括著原初實體的東西也稱為實體;同樣包括著屬的「種」(genus)亦稱作實體。如前例中「人」表述「蘇格拉底」這個主體但是并不存在于主體中人是共相是「屬」而蘇格拉底是屬于人這個「屬」中的一個個體。個別的人包括在「人」這個「屬」中而「人」又包括在「動物」這個「種」里因此「人」和「動物」就是附屬實體。依據亞里斯多德的看法具體個物是原初實體也是其他所有東西的主體所以是最嚴格意義的實體;而原初實體的「屬」和「種」則是除了原初實體之外所有其他東西的主體 因此原初實體的「屬」和「種」也稱為實體即附屬實體。總之亞里斯多德將具體個物及其「屬」和「種」都稱為實體;而實體具有單一性與同一性沒有對立的性質可以在大小、顏色等附質的變化(accidental change)中維持本質的不變;由此可以應用于實在界的不同領域而成為了解這個世界的概念架構。 亞里斯多德先奠定探究實體的典型;然而日后的哲學史中對實體卻衍生出許多不同的見解。笛卡爾(René Descartes 1596~1650)認為實體是獨立自存的不從屬于其他事物因此將之分為有限實體與無限實體而神本身是真正的實體。斯賓諾莎(B. Spinoza 1632~1677)因而引伸此概念主張實體唯一和泛神論。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則將實體概念應用于經驗領域認為實體之決定性的特徵在于時間的延續也就是在永恒中看時間在無限中看空間就能掌握時空中的一切事物。萊布尼茲(Gottfried W. Leibniz 1646~1716)及傾向自然科學的哲學家們往往強調實體之動態的一面;認為實體是單純而自身完整的事物或稱單子是具有動力和目的性力量的中心點。現實主義及存在主義則把實體視為實在事物僵化的殘渣而放棄不談認為只有行動才是實在。
實體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實際存在的物體或有實際內容的事物整體。 【造句】經濟實體、教育實體
實體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實際存在的物體統稱為「實體」。哲學上指事物中必然存在的本質無此本質其事物即不能成立。有實際內容的事物整體。如:「經濟實體」、「教育實體」、「政治實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