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部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周禮.卷五、卷十七》、《周書.卷三十二》、《隋書.卷二十八》、《新唐書.卷四十六》、《宋史.卷一百六十三》、《遼史.卷四十七》、《金史.卷五十五、卷五十六》、《元史.卷八十五》、《明史.卷七十二》、《清史稿.卷一百一十四》。 2:機構。中央政府機構。禮部機構名稱始出現于北周(公元558~公元581)盧愷任禮部大夫。該時禮部所司職掌并無明文記載。至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在尚書省下設禮部。禮部尚書統領禮部、祠部侍郎各一人主客膳部侍郎各二人。自唐朝(公元618~公元907)經宋朝(公元960~1279)、遼(公元916~1125)、金(1115~ 1234)、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44~1911)各代均設有禮部其職掌在各代雖略有不同但其工作范圍均為制定執行國家典禮儀制、祭祀樂舞、學校教化、科舉貢士、衣冠、符印、表疏、圖書、冊命、祥瑞、舖設、外藩來朝、僧道醫巫、燕饗膳饌、鑄銷印璽、百官、宮人喪葬贈賻等。禮部之設置雖始于北周但中國自公元前十一世紀時即有與禮部相同職務之機構及工作人員如周朝(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之春官宗伯即是。其后各代因襲此制。各代禮部主管之權位頗高所涉事務廣泛主導中語文化歷三千年之久至清宣統三年(1911)更名為典禮院禮部名稱自此消失于中新歷史中。
禮部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古代官署。漢時為尚書的客曹至北周始稱為「禮部」。隋、唐以后為六部之一。掌禮儀、祭祀、貢舉、學校、宗俗教化、接待外賓之事禮部尚書為其長官。清以后改為典禮院。《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條之后便是禮部議定取士之法。」也稱為「春臺」、「春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