諱字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諱者隱也避也。古時人死之后其子孫為了崇敬祖先不愿別人直呼其父祖名字而采取避諱的辦法加以解決因此古人便有「入境而問禁入門而問諱」之禮。皇帝官僚、貴族死后避諱更為嚴格對他們的名字必須缺筆、改字加以隱諱否則就要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zé)或以大不敬的罪過予以懲罰。避諱反映在古書上就是缺筆、空圖、改易文字。宋代并規(guī)定了對七世以上的君主名字須避諱所以在宋版書中因避諱而缺筆之字時常可見。同時宋代對帝王之名的同音字也得避諱叫做「兼諱」或稱「避嫌名」。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除匡胤兩字必須嚴避外其他同音字如眶、恇、筐、匡等字全須缺筆。甚至其祖父名字也得避諱其祖父名敬并兼諱竟、境、警、擎、儆等字。又如宋太宗名光義又名炅光義兩字限制稍寬于地名人名和臨文時多不避即或有犯者改易即可但須兼諱熲、耿、憧、肩等字。元代與宋代不同元代皇帝之名都用蒙古文發(fā)音譯成漢字系取其音讀用字不限一定所以有元一朝無避諱禁例。明代之初沿襲蒙元習(xí)俗書刻不避諱因此元、明兩朝的版本中除影宋、翻宋版本之外缺筆避諱之處甚為罕見。但是到了天啟、崇禎朝始定禁例。如光宗名常洛在古書中將「常」字改作「嘗」將「洛」字易作「雒」。熹宗名由校 「由」字間或有缺末筆「校」字改作「較」余不多見。清顧炎武〔日知錄〕云:「崇禎三年禮部奉旨頒行天下避太祖、成祖廟諱、及孝、武、世、穆、神、光、熹七宗廟諱正依唐人之式。唯今上御名亦須回避蓋唐、宋亦皆如此然止避下一字而上一字天子與親王所同則不諱」。清錢大昕注云: 「明季刻書太常寺作太嘗常熟作嘗熟。汲古閣刻〔十三經(jīng)〕于由字皆作由」。清人入關(guān)后諱制之風(fēng)又熾尤其是雍正、乾隆之世觸犯諱禁成為清代文字獄中重要組成部分。順治帝名福臨「福臨」兩字系譯音不須避諱。至康熙朝開始避諱康熙名玄燁「玄」字改用「元」或缺末筆作「玄」兼諱炫、眩、弦等字。「燁」字亦須缺末筆。又如乾隆名弘歷「弘」字用「宏」字代替或?qū)懽鳌负搿埂?「歷」字改寫「歷」。上述例舉于鑒定古書版本及刊刻年代頗有價值。如宋刻小字本〔通鑒紀事本末〕書中凡宋諱之玄、朗、浪以至溝、媾、讓等字皆缺末筆。又「構(gòu)」字下注「太上御名」4字據(jù)此可推測為南宋孝宗朝所刻。當然利用諱字鑒定、推斷版刻之年代只是鑒定古書的一種方式尚須結(jié)合其他條件一起加以考量決不可孤立為之蓋因后代覆刻之精者諱字亦不改也。
諱字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名字。《水滸傳.第四零回》:「如今江州蔡九知府是蔡太師兒子如何父寫書與兒子卻使個諱字圖書?」元.無名氏《漁樵記.第四折》:「這廝是甚么人怎敢叫俺相公的諱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