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年齡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教育Wiki編版
1:在年齡量表上受試者在測驗上的得分可換算成「心理年齡」以表示其心智能力發展的程度。如在標準化樣本內依據受試者在比西量表上答對各年齡組的題數可以計算出其心理年齡。心理年齡的單位并不完全相同有隨年齡縮小的趨勢。由于各心理年齡間的單位并不完全相同為了便于比較乃有「智力商數」的發明。心理年齡能表示心智發展的成熟水準。心理年齡的概念只適用于發展中的兒童對于成人則有其他不同的解釋測驗分數的方式。 心理年齡的計算方法即受試者在某智力測驗所得的基本年齡再加上超過基本年齡后各年齡組測驗題數所換算而得的年齡。例如以斯比量表(Stand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測量一個生理年齡實足為八歲的兒童他如果答對七歲組的全部題目則其基本年齡即為七歲同時他在八歲組六個題目(即每題代表二個月)中答對四題在九歲組六個題目中答對三題并答對十歲組中二個題目則經換算共為心理年齡一年六個月故此兒童的心理年齡即為其基本年齡七歲再加上一年六個月共為八歲六個月較生理年齡多六個月。 測驗學者將心理年齡除以生理年齡再乘以100而成人及社會教育的智力商數(intelligence quotient IQ)以上例言該兒童之智力商數為8.5/8x100即得IQ 106。唯一般測驗編制者都會建立常模測驗使用者可以依據受試者的實足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從常模對照表中查到該受試者的智商。 另方面心理年齡亦指個體適應環境改變的行為能力。此種能力反應在學術性技巧、情緒和動機上的程度包括記憶、學習、智力、情感、動機及其他有助于維護自導和控制感的能力。例如一個十五歲即進大學主修物理學的青少年其智力方面的心理年齡可能比其他青少年要大因為大多數同學的年齡均在十八歲以上;而一個六十歲仍在大學攻讀英語的老年人可能會被認為心理方面較年輕因其他大多數同學的年齡均在十八至二十五歲之間。而一個三十五歲的男人仍無法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系顯示其情感方面的年齡尚低;一個患了阿爾滋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的五十歲成人其認知年齡可能與一般老年人相同。由此可見心理年齡與實足年齡并非必然是一致的。
心理年齡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智力測驗量表上所呈現的智力年齡代表受測驗者心智發展的程度。其未必和實際年齡相等。也稱為「智力年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