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時勉基本信息介紹
簡體: | 李時勉 |
繁體: | 李時勉 |
拼音: | li shi mian |
讀音: | lǐ shí miǎn |
英語: | |
近義詞: | |
反義詞: | |
單字解釋: | 李 時 勉 |
造句: | 暫無此詞造句 |
組詞,組成語: | 李 時 勉 |
|
李時勉解釋
|
李時勉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李時勉(1374~1450)名懋以字行明安福人。幼時冬寒以衾裹足納桶中誦讀不已。永樂二年(1404)中進士選為庶吉士進學文淵閣與修〔太祖實錄〕授刑部主事復參與重修實錄書成改翰林侍讀。 時勉性剛鯁慨然以天下為己任。永樂十九年(1421)三殿災詔求直言時勉條上時務十五事首言不宜遷都北京疏入大拂帝意及觀其他說多中時病擲地復取視者再卒多施行;尋被讒下獄赦復職。 洪熙元年(1425)復上疏言事仁宗怒甚縛至便殿應對不屈命武士撲以金爪脇折者三曳出幾死;明日與羅汝敬同改御史命日慮一囚言一事章三上乃下錦衣衛獄。時勉于錦衣千戶某有恩千戶適蒞獄密召醫療得不死。仁宗大慚謂夏原吉曰:「時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宣宗即位已踰年或言時勉得罪先帝臨崩憤不釋宣帝震怒令使者縛之來「朕親鞫必殺之」;后又令王指揮縛斬西市毋入見。王指揮出端西旁門時勉已為前使者縛從端東旁門入宣帝遙見即攘臂罵曰:「爾觸先帝疏何語?具數之。」時勉叩頭曰:「臣言諒闇中不宜近妃嬪皇太子不宜遠左右。」帝聞言氣平色稍霽徐數至六事稍止令盡陳之。對曰:「臣惶懼不能悉記。」帝意益解曰:「是第難言耳草安在?」對曰:「焚之矣。」帝乃太息稱時勉忠立赦之復其官侍讀。王指揮詣獄如時勉已出急還追之而時勉已襲冠帶立陛前。 宣德五年(1430)修〔成祖實錄〕成遷侍讀學士;帝幸史館撒金錢賜諸學士皆俛取時勉獨正立帝乃出余錢賜之。 正統三年(1438)以〔宣宗實錄〕成進學士掌院事兼經筵官;六年祭酒貝泰罷以時勉代之;八年乞致仕不允。 〔明史〕載:「李時勉、陳敬宗二人同時為兩京祭酒時勉平恕得士敬宗方嚴終明世稱賢祭酒者曰南陳北李。」又載:「始太祖以宋訥為祭酒最有名其后寧化張顯宗申明學規人比之訥而胡儼當成祖之世尤稱人師然以直節重望為士類的依歸者莫如時勉。」 時勉為國子監祭酒時因改建國學帝命王振往視時勉待振無加禮因此懷恨在心廉其短無所得;竟以時勉嘗修彝倫堂樹旁枝振乃誣以擅伐官樹。入家中取中旨與司業趙琬、掌饌金監并枷國子監前。當官校至時勉方坐車堂閱卷徐呼諸生品第高下顧僚屬定甲乙揭之榜乃行。方盛暑枷三日不解監生李貴等千余人謂闕乞貸時勉有石大用者上章愿以身代諸生圜集朝門呼聲徹殿庭。適會昌侯孫忠生日公卿皆為壽忠為太后父助教李繼因公卿請于忠忠奏太后太后為言之帝帝初不知乃赦時勉唯未嘗罪振。 正統九年(1444)帝視學祭酒當進講時勉久病嗽及升堂色溫氣定講〔尚書〕辭旨清朗帝悅賜予有加連疏乞致仕皆不允。十二年乃得請命給驛賜金方就道朝臣及國子生送之為旗障前導張鼓樂餞都門外者幾三千人商賈為罷市或遠送登舟候舟發乃去無不泣下。踰年車駕北狩時勉日夜悲慟遣其孫驥詣闕上書言選將練兵親君子遠小人褒表忠節迎還車駕復雪恥數事。景泰元年(1450)得旨褒答而時勉已卒享年七十七歲諡文毅;成化五年(1469)其孫顒請改諡加贈更諡忠文贈禮部侍郎。 時勉為祭酒六年列格致誠正四號訓勵甚切崇廉恥抑奔競別賢否示勸懲;諸生貧不能婚葬者節省餐錢力為贍給;而督令讀書燈火達旦書聲不絕故人才較昔時為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