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侗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李侗(1093~1163)字愿中南劍州劍浦(今福建南平)人。生于北宋哲宗元佑八年死于南宋孝宗隆興元年享年七十一歲;學者稱為延平先生。李侗師事羅豫章(從彥)豫章教之靜坐要他于靜中看喜、怒、哀、樂未發前氣象間授以〔春秋〕、〔中庸〕、〔語〕、〔孟〕等書;李侗從容潛玩有會于心。數年以后李侗擺脫一切世俗雜務隱居山田專心體認師門所學。 李侗一生未曾出仕隱居四十余年一面講學一面研究學問;朱熹是他的學生。朱熹向李侗受業時李侗年已六十受其薰陶極深;而李侗亦因與朱熹互相討論獲得教學相長的效果。朱熹贊嘆李侗姿稟勁特氣節豪邁而充養完粹無復圭角精純之氣達于面目色溫言厲神定氣和語默動靜端詳閑泰自然之中若有成法。 李侗少年時個性豪邁好飲酒馳馬;一經琢磨遂溫潤如美玉瑩靜如秋月。教育薰陶的結果竟能使他脫胎換骨判若兩人。 李侗治學著重「默坐澄心體認天理」;觀察喜、怒、哀、樂未發以前的氣象也就是情感未生以前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不是動的也不是靜的而是一種動靜合一、渾然一氣的本體。這個本體是至誠至善的中庸不偏的這就是〔中庸〕所講的「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以這個「中」為本去體認「天理」「雖品節萬殊曲折萬變莫不賅攝洞貫以次融釋各有條理」。李侗認為必須默坐澄心才能體認天理;而體認后又必須隨時持守涵養日積月累煉得心平氣和私欲全消才能泛應曲酬發必中節以底于成。這種工夫決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從日用庶物上反覆推尋逐漸體會才能有成。因此他說:「為學之初且當長存此心勿為他物所勝。凡遇一事即當就此事反覆推尋以究其理。待此一事融釋脫落然后循序少進而別窮一事。積累日久胸中自當有灑然處非文字言語之所及也。」又說:「唯于日用處便下工夫或就事上便下工夫庶幾漸可合為己物不然只是說也。」 李侗講學時不徒事講說必令學者反身自得;而講說時亦以問答討論啟發方法為主。 在修養方面李侗主張做 「存夜氣」工夫須日以繼夜不斷存養夜氣清則平旦之氣亦湛然虛明其說與「默坐澄心體認天理」仍是一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