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具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國具是指治理國家所必須具備的人才語見〔荀子.君道篇〕。根據荀子的說法國家是社會人群聚積的最有效力的政治組織。治理國家的君主也就有最大的權勢與責任。然而一個人的視聽思聰十分有限無法治理幅員遼闊的國家。因此國君必需儲備忠誠信實的親信、德智兼備的卿相才能便給的使臣共治國家〔君道篇〕中說:「天下之變境內之事……人主將何以知之?曰便嬖左右者人主之所以窺遠收眾之門戶牖向也不可不早具也……其知惠足使規物其端誠足使定物然后可夫是之謂國具。……國者事物之至也如泉原一物不應亂之端也。故曰:人主不可以獨也。卿相輔佐人主之基杖也不可不早具也……其德音足以填撫百姓其知慮足以應待萬變然后可 夫是之謂國具。四鄰諸侯之相與……人主必將有足使喻志決疑于遠力者然后可。其辯說足以解煩其知慮足以決疑其齊斷足以距難不營私不反君然而應薄捍患足以持社稷然后可夫是之謂國具。」也就是說國君必須儲備端正誠樸的左右親信以為耳目了解國內發生的大小情事。同時必須以品德高尚、足以安撫百姓的人為卿相輔佐政事肆應變局;以意志果決、思慮敏捷、口才便給的人為使臣出使四方抗拒外國壓力、捍衛國家利益而不致營私背叛。質言之良相賢臣即是治理國家必須儲備的人才也就是所謂的「國具」。 「國具」之說出于荀子「尚賢使能」的一貫主張。首先荀子認為國家乃社會人群之積決非一人所能獨治因此國君的首要責任就在為國求才。其次唯有透過禮義法度的制定使能者在其位智者守其職使賢者治理不肖者國家才能大治遠離禍亂(參見「上一」)如〔王霸篇〕中說:「彼持國者必不可以獨也。然則強固榮辱在于取相矣。身能相能如是者王。身不能如恐懼而求能者如是者強。身不能不知恐懼而求能者安唯便辟左右親比己者之用如是者危削綦(極)之而亡。」也就是說人主治國強國榮辱均取決于相輔如果自己與相輔均有才德則可以王天下。如果自己無能、尚知恐懼求取能人輔佐還可以維持國家強盛;若不知恐懼不任用賢能只信任私人則國家危亡。荀子于是提出國家興衰成亡的原理〔王霸篇〕中說:「國者巨用之則大小用之則小;綦大而王綦小而亡小巨分流者存。巨用之者先義而后利安不恤親疏不恤貴賤唯誠能之求夫是之謂巨用之。小用之者先利而后義安不恤是非不治曲直唯便僻親比己者之用夫是之謂小用之。巨用之者若彼小用之者若此;小巨分流者亦一若彼一若此也。」也就是說如果以尚賢使能等宏大的方針治理國家則國家自然強大;反之若只親信私人圖一己之利以狹小私心治理國家則國家自然淪為狹小的私器。將宏大的治國方針推進至極致便可王天下;將國家視為狹小私器至極致則必自取滅亡;兩種原則同時并存則國家尚可維持。所謂宏大方針是指先義后利不分貴賤親疏用人唯才。所謂狹小私心是指先利后義不分是非曲直用人唯私。若巨用小用同時并存則其產生效果也各如前述。 由上可知荀子「國具」與「巨用小用」之說皆在勸勉為政者用人唯才尚賢使能。國家既為社會人群的公器決非一人所能獨治更非個人用以營私的工具。要使國家安治自當為國求才與賢能有德者共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