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曲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新唐書.禮樂志》、《唐會要.卷三十四》、《樂府雜錄》。 2:樂舞種類名。一、道教寺廟所演奏之樂曲稱「法曲」;又稱「法樂」;二、用于佛教法會之樂曲;三、隋唐(公元581~公元907)時代「燕樂」的一種。其樂曲結構同「大曲」;原為含有西域音樂成份之外來樂舞傳入中原后與漢民族之「清商樂」相結合至梁(公元502~公元557)時代即有「法樂」之名。之后發(fā)展為隋朝(公元581~公元618)之「法曲」。其聲音清而近雅。演奏樂器有饒、鈸、鐘、磬、幢簫、琵琶等。演奏時金石絲竹以次而作。唐玄宗(公元712~公元755)長于音律又酷愛「法曲」曾于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下令:「道調(diào)、法曲與胡部新聲合作。」。也曾選「坐部伎」子弟三百人在「梨園」培訓。唐文宗開成三年(公元838)四月改「法曲」為「仙韶曲」乃以伶官所處為仙韶院故名。中唐以后「法曲」?jié)u衰。唐朝最有名之法曲當首推《霓裳羽衣舞》。
法曲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佛教或道教法會時所奏的樂曲。最早見于東晉的《法顯傳》。原為西域各族民樂傳入中國與清商樂結合形成隋代的法曲。《新唐書.卷二二.禮樂志十二》:「初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唐玄宗設梨園法部所奏樂曲稱為「法曲」。清.汪兆鏞〈憶舊游.隱林梢半角〉詞:「留連感古今問法曲南薰遺響誰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