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箏 / 作者:李嶠 |
蒙恬芳軌設,游楚妙彈開。
新曲帳中發,清音指下來。
鈿裝模六律,柱列配三才。
莫聽西秦奏,箏箏有剩哀。
|
|
箏解釋: 《箏》
蒙恬芳軌設,
游楚妙彈開。
新曲帳中發,
清音指下來。
鈿裝模六律,
柱列配三才。
莫聽西秦奏,
箏箏有剩哀。
中文譯文:
蒙受賞識,箏臺擺設得如芳草之軌,游玩于楚地,手指彈奏出美妙的音樂。新的樂曲從臥帳中響起,如清風輕拂指尖,悠揚而緩緩而來。箏身飾以精美珍貴的鈿嵌,按照六律的音律排列,琴柱有序地配合其中蘊含的天地人三才之道。不要再聽那西秦的歌舞,因為箏琴的音調里已經充滿了悲哀的余音。
詩意:
這首詩以描寫箏琴的音樂表達出作者對美的追求和喜悅之情。詩中通過對箏臺芳草軌、游玩游楚、音樂聲音清揚的描繪,表現了詩人對音樂藝術的推崇和對美的追求之感。同時,通過對箏的制作和裝飾細節的描寫,突出了其華麗和精美之處,展示了古代音樂藝術的高雅和精致。最后,詩人以對西秦音樂的批評和拒絕,表達了對傳統美的堅守和對琴音中寄托的悲涼之情。
賞析:
這首詩以嫻熟的詩技描繪出箏音的美妙與凄涼,展示了作者對音樂和美的熱愛。詩中運用了一系列形容詞和動詞,如蒙、恬、芳、軌設、游楚、妙彈、清音等,將箏的音樂形容得生動而美麗,營造出一種恬靜和愉悅的氛圍。鈿裝和六律則展示了箏琴的工藝和音律的精妙之處,詩中的柱列配三才也突出了古代音樂的儀式性和神圣性。最后,詩人用剩余哀音的形象來隱喻對西秦音樂的拒絕,進一步凸顯了箏音中蘊含的哀涼之情。整首詩意境優美,藝術表達精致,展示了李嶠對音樂和美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