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韻李朝散游洞山二首 / 作者:蘇轍 |
僧老經時不出山,法堂延客未曾關。
心開寶月嬋娟處,身寄溪云出沒間。
休夏巾瓶誰與,共迎秋水石不勝閑。
近來寄我金剛頌,欲指胸中無所還。
|
|
次韻李朝散游洞山二首解釋:
《次韻李朝散游洞山二首》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中文譯文:
僧老經時不出山,
法堂延客未曾關。
心開寶月嬋娟處,
身寄溪云出沒間。
休夏巾瓶誰與,
共迎秋水石不勝閑。
近來寄我金剛頌,
欲指胸中無所還。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蘇轍在洞山游玩時的心境和感受。詩詞開篇,僧人雖然長時間不離開山間,但法堂仍然歡迎客人,從未關閉。接著,詩人表達了自己心靈的開放,宛如寶月的光輝,閃耀在山間。他的身影仿佛寄居于溪云之中,時隱時現。詩人希望與其他人共享這份寧靜,共同迎接秋天的來臨,欣賞水流和石頭的寧謐之美。最后,詩人提到最近收到了金剛頌,他希望通過這首頌歌來指證自己內心的無所歸屬。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在洞山的游玩中所感受到的心靈寧靜和自然之美。詩人通過描述僧人不離山的生活態度,將禪修的境界與自然景色相結合,體現了禪宗的思想和追求內心平靜的意境。他將自然景物與自己的心境相融合,以寶月和溪云來比喻內心的開放和流動。詩人希望與他人共享這份寧靜,共同欣賞秋水和石頭的靜謐之美,表達了對自然和心靈的追求與向往。
詩詞中的金剛頌可能指的是一首佛教經文,詩人希望通過指證自己內心的無所歸屬,表達了對世俗紛擾的超越和對內心自由的渴望。整首詩詞以簡潔而含蓄的表達方式,展示了蘇轍對自然和心靈境界的獨特感悟,讓讀者在欣賞詩詞的同時也能體味到內心的寧靜和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