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廬山山陽七詠其六三峽石橋 / 作者:蘇轍 |
三峽波濤飽泝沿,過橋雷電記當年。
江聲仿佛瞿唐口,石角參差灩澦前。
應有夜猿啼古木,已將秋葉作歸船。
老僧未省游巴蜀,松下相逢問信然。
|
|
游廬山山陽七詠其六三峽石橋解釋:
詩詞:《游廬山山陽七詠其六三峽石橋》
泛譯:在廬山山陽游玩,寫了七首詩,這是第六首,描述了三峽的石橋。
中文譯文:
三峽波濤飽泝沿,
過橋雷電記當年。
江聲仿佛瞿唐口,
石角參差灩澦前。
應有夜猿啼古木,
已將秋葉作歸船。
老僧未省游巴蜀,
松下相逢問信然。
詩意:
這首詩是蘇轍在游覽廬山山陽時寫的,描繪了三峽的景色和橋梁。詩中表達了作者對三峽波濤滾滾的景象的感嘆,同時提到了過橋時雷電交加的景象,勾起了他對過去歷史的回憶。他描述了江水的聲音仿佛是從古代傳來的,猶如瞿唐(指古代文人瞿塘峽)的聲音。石橋前的石角錯落有致,流水潺潺,給人一種美麗的感覺。詩中還提到了夜晚猿猴在古老的樹木上啼叫的場景,以及秋葉隨船歸去的景象。最后兩句詩表達了作者對自己未曾去過巴蜀地區的遺憾,他希望能在松樹下與他人相遇,探詢巴蜀之事。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準確的語言,描繪了作者游覽三峽石橋的景色和感受。通過運用形象生動的描寫,如波濤飽滿、石角參差等,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江水的浩渺和山景的壯麗。同時,通過描繪雷電和夜晚猿猴的情景,表達了對歷史的回憶和對自然的敬畏之情。最后兩句詩則表達了作者個人的情感,展現了他對巴蜀之地的向往和對旅途中的相遇的期望。整首詩以自然景觀為背景,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深情的感受,展示了作者的才華和情感的表達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