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吒 / 作者:蘇轍 |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
佛知其愚難教語,寶塔令父左手舉。
兒來見佛頭輒俯,且與拜父略相似。
佛如優曇難值遇,見者聞道出生死。
嗟爾何為獨如此,業果已定磨不去。
佛滅到今千萬祀,只在江湖挽船處。
|
|
那吒解釋:
《那吒》是一首宋代蘇轍創作的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北方天王有狂子,
只知拜佛不拜父。
佛知其愚難教語,
寶塔令父左手舉。
兒來見佛頭輒俯,
且與拜父略相似。
佛如優曇難值遇,
見者聞道出生死。
嗟爾何為獨如此,
業果已定磨不去。
佛滅到今千萬祀,
只在江湖挽船處。
詩意:
這首詩以北方天王李靖之子哪吒為主題,探討了哪吒拜佛而不拜父的行為以及佛教與封建家庭關系的沖突。詩中表達了佛教教義的晦澀難懂,以及父子之間的矛盾和分離。詩人蘇轍對這種情況感到痛惜和遺憾,并對哪吒的行為提出了質疑,認為其因果已定,無法改變。
賞析:
這首詩以樸素的語言描繪了北方天王李靖的兒子哪吒只拜佛不拜父的情景。詩人通過佛教的象征物——寶塔,暗示了佛教在哪吒心中的地位高于父愛。哪吒向佛頭俯首的舉動與拜父的儀式相似,突顯了他在信仰和家庭之間的矛盾選擇。
詩中表達了佛教教義的晦澀難懂,佛教對哪吒的理解和教導有限,無法解決他內心的困惑和父子之間的沖突。而佛教所教授的道理卻能觸動眾人的靈魂,使得人們對生死有更深刻的思考。
詩的結尾表達了詩人對哪吒獨特行為的疑問和悲嘆,認為他所受的業力已經決定,無法改變。佛教的影響力在歷經千年后依然存在,但只在江湖挽船的地方得到祭祀,這可能是詩人對現實中佛教信仰的一種觀察和反思。
整首詩詞通過對哪吒信仰和家庭矛盾的描繪,反映了佛教與封建家庭倫理之間的沖突,以及對個人命運的思考和對宗教信仰的質疑,展示了蘇轍對人生和價值觀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