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詠竹二首 / 作者:蘇轍 |
湖濱宜草木,修竹可三尋。
廛居多野思,移種近墻陰。
及爾迷未醒,方予熱正侵。
無嫌不逮本,地薄肯成林。
|
|
詠竹二首解釋:
詩詞:《詠竹二首》
湖濱宜草木,
修竹可三尋。
廛居多野思,
移種近墻陰。
及爾迷未醒,
方予熱正侵。
無嫌不逮本,
地薄肯成林。
中文譯文:
在湖濱,適宜生長各種草木,
修竹高可達三丈。
我住在鄉間,常感懷念野外的景色,
于是將竹子移植到近墻的陰涼處。
竹子茂盛生長,像是迷失在熱情的侵襲中,
直到我才恍然醒悟。
雖然土地貧瘠,不足以成為茂密的森林,
但我并不嫌棄,愿意將竹子種在這里。
詩意和賞析:
蘇轍的這首《詠竹二首》以詠史抒懷的方式,表達了詩人對竹子的喜愛和對生活環境的思考。
首先,詩人提到湖濱宜草木,暗示著湖濱地區適宜植物的生長,其中修竹更是可以長得高大。這里可以理解為詩人對自然景觀的贊美,也體現了他對大自然的熱愛。
其次,詩人以自己居住的地方為背景,描繪了自己的思鄉之情。他在鄉間的住所,雖然離野外的自然景色有一定的距離,但他通過將竹子移植到近墻的陰涼處,試圖在生活環境中再現自然之美。這種對野外景色的懷念和對自然的向往,反映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
然而,在第二首詩的結尾,詩人提到自己恍然醒悟。這里可以理解為他在享受竹子帶來的美好時,意識到自己的迷失。他意識到竹子雖然茂盛生長,但土地貧瘠,無法成為真正的茂密森林。然而,詩人并不嫌棄這樣的環境,愿意將竹子種在這里。這里可以理解為詩人對現實的接納和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描寫竹子的生長和對生活環境的思考,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對鄉土之情的懷念,以及對現實的接納和積極態度。詩人以竹子為媒介,抒發了自己對人生和境遇的思考與感慨,展現了他細膩而深沉的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