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折阪 / 作者:李東陽 |
九折阪,七尺身。
回車為孝子,叱馭為忠臣。
孝子身為親,忠臣身為君。
七尺身,九折道,叱馭歸來人未老。
回頭試問回車翁,何曾得葬瑯琊草?
|
|
九折阪解釋: 《九折阪》是明代作家李東陽所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九折阪,七尺身。
回車為孝子,叱馭為忠臣。
孝子身為親,忠臣身為君。
七尺身,九折道,叱馭歸來人未老。
回頭試問回車翁,何曾得葬瑯琊草?
詩意:
這首詩以九折阪和七尺身作為象征,探討了孝子和忠臣的價值觀。孝子代表的是對父母的孝順,而忠臣則代表對君主的忠誠。詩人通過對這兩種身份的描述,表達了對孝道和忠誠的贊美,并強調了它們的重要性。
賞析:
這首詩字數簡潔,意境深遠。九折阪和七尺身是詩中的象征意象,九折阪意味著險峻的道路,七尺身代表的是一種高尚的品質。這些象征意象與孝子和忠臣的形象相互呼應,使得詩意更加深刻。
詩人將孝子描繪為"回車",這里回車指的是回家探望父母的車子。這種形象揭示了孝子對待父母的態度,以及他們回家時所表現出的親情和孝心。忠臣則是通過"叱馭"來表現,叱馭指的是對君主的忠誠。這種形象呼應了孝子與父母親近的關系,以及忠臣與君主的忠誠與效力。
整首詩通過對孝子和忠臣的描繪,傳達了家庭和社會兩個層面的價值觀。詩中的九折道和叱馭歸來的形象,表達了孝子和忠臣在履行自己的責任時始終堅守道義,不論歲月如何變遷,他們的精神依舊年輕。
最后兩句"回頭試問回車翁,何曾得葬瑯琊草?"是對孝子和忠臣的反問。瑯琊草是古代對賢臣的褒獎,詩人通過這句話表達了對孝子和忠臣的敬意,并暗示他們的偉大事跡不會被人所忘記,也不會被埋沒。
總之,《九折阪》這首詩通過簡練而富有象征意義的描述,贊美了孝子和忠臣這兩種高尚品質,并呼吁人們珍惜和傳承這種道德價值觀。詩中的形象和反問使得詩意更加深遠,給人以思考和啟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