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侍中走 / 作者:李東陽 |
平涼壇西鼓聲吼,伏兵大呼侍中走。
君王正喜邊兵休,武將盡賀書生憂。
邠寧飛書夜半至,西平老臣先掩涕。
君心多猜謀不足,平涼不伏長安伏。
枉伐大安園上竹。
|
|
侍中走解釋: 《侍中走》是明代李東陽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平涼壇(地名)西邊鼓聲隆隆,伏兵高呼使侍中匆忙逃離的場景。詩人通過這個情景,表達了君王對邊境軍隊的喜悅,而武將們卻為憂慮書生(指自己)的安危而心煩。
詩詞的中文譯文和賞析如下:
中文譯文:
平涼壇西鼓聲吼,
伏兵大呼侍中走。
君王正喜邊兵休,
武將盡賀書生憂。
邠寧飛書夜半至,
西平老臣先掩涕。
君心多猜謀不足,
平涼不伏長安伏。
枉伐大安園上竹。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戰亂時期的場景,平涼壇西邊的鼓聲隆隆,伏兵高呼使侍中匆忙逃離。這里的平涼壇可以被視為一個邊境地區,而鼓聲和伏兵的出現則暗示著戰亂的危險。
詩中提到君王對邊境軍隊的休整感到滿意,而武將們卻因為擔心書生(指詩人自己)的安危而感到憂慮。這反映出詩人身處戰亂之中,被迫離開君王身邊,使得武將們為他擔心。
詩的后半部分描述了一封急報從邠寧飛奔而來,夜半抵達,西平的老臣率先掩面流淚。這里的邠寧和西平都是地名,暗示了詩人所處的地方遠離京城,但依然能夠接收到重要消息。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君王的心思的理解。君王心中對他人的猜疑太多,導致無法充分相信他的忠誠和才能。因此,雖然平涼地區并沒有受到戰亂的侵襲,但它并不能避免類似長安(即皇帝所在地)的戰亂。
最后一句“枉伐大安園上竹”給人以深思。大安園上的竹子受到了無謂的伐木,可以理解為無辜的犧牲,也可以象征著社會動蕩中的破壞和浪費。
整首詩以戰亂時期的景象為背景,通過描寫君王、武將和詩人的動態,折射出社會的不安和矛盾。它呈現了一種對戰亂和政治不穩定的深刻思考,同時也抒發了詩人對社會和個人命運的憂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