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中使 / 作者:李東陽 |
問中使,幾日發,長安老臣當死。
死不難,中使答,言從大梁至,大梁賊耳。
胡稱使,君不見,吐蕃使者中道亡。
相臣節度死鳳翔,老奸有貌幸不揚。
三年飽食居廟堂,澧州客死非人殃。
|
|
問中使解釋: 《問中使》是明代李東陽的一首詩詞。詩中表達了作者對朝廷的不滿和對時局的思考,通過死亡和使者的對話,揭示了朝廷的腐敗和外患的嚴重影響。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問中使,幾日發,
長安老臣當死。
死不難,中使答,
言從大梁至,大梁賊耳。
胡稱使,君不見,
吐蕃使者中道亡。
相臣節度死鳳翔,
老奸有貌幸不揚。
三年飽食居廟堂,
澧州客死非人殃。
這首詩詞的詩意深沉,通過對話的方式,傳達了作者對朝廷的憂慮和對時局的批判。詩詞開篇,作者詢問中使何時啟程,暗示了自己已到了暮年,認為自己已經命不長久。然而,死并不可怕,中使回答說,消息從大梁傳來,意味著大梁已經陷入了賊患。這里的大梁可以理解為指代朝廷,賊耳則是對朝廷內部腐敗的批判。
接下來,作者提到吐蕃使者在途中失蹤,以及鳳翔節度使的死亡。吐蕃使者中道亡,暗示了外患的嚴重,使者失蹤可能是外族入侵的結果。而鳳翔節度使的死亡,則是內部權力斗爭的犧牲品。通過這些描寫,作者對時局的不穩定和朝廷的腐敗進行了暗示。
最后兩句,作者描述了自己三年來在朝廷中飽食終日,卻無所作為,居于廟堂之上。澧州客死非人殃,指的是澧州官員因為政治原因而死去,并非正常的天命所致。這里作者通過自身的遭遇,對朝廷的腐敗和對人民的不公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
整首詩詞通過對話的方式,通過幾個具體的事例,展現了明代朝廷的腐敗和時局的動蕩。作者以自身的身份和經歷,表達了對朝廷的不滿和對時局的擔憂,同時也對權力斗爭和社會不公進行了揭示和批判。這首詩詞在形式上簡潔明了,卻通過細膩的描寫和隱喻,傳達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展現了明代社會的一幅真實而深刻的畫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