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擬古出塞(五首) / 作者:李東陽 |
頻年討北虜,往歲征南蠻。
七年六出師,師出無空還。
將軍盡封侯,鐵券誓河山。
白衣領蔭襲,立在執戟班。
先朝麒麟畫,位次迥莫攀。
功疑古惟重,此義故不刪。
君恩實浩蕩,感泣徒潸潸。
諸公固當爾,而我獨何顏。
|
|
擬古出塞(五首)解釋: 詩詞:《擬古出塞(五首)》
頻年討北虜,往歲征南蠻。
七年六出師,師出無空還。
將軍盡封侯,鐵券誓河山。
白衣領蔭襲,立在執戟班。
先朝麒麟畫,位次迥莫攀。
功疑古惟重,此義故不刪。
君恩實浩蕩,感泣徒潸潸。
諸公固當爾,而我獨何顏。
中文譯文:
多年來征討北虜,過去歲月征服南蠻。
七年六次出征,每次出征都沒有空余回返。
將軍們盡皆封侯,鐵券發誓捍衛河山。
身披白衣,居于戰斗隊伍之首。
前朝的麒麟圖畫,位置高遠無法攀登。
功績仿佛古代英雄,這份義氣故不可刪除。
君主的恩澤實在浩蕩,感動得淚水潸然而下。
諸位公卿固然應當受封賞,可我獨自何顏面對?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明代作家李東陽的《擬古出塞(五首)》中的一篇。詩人通過描繪戰爭和軍事征討的場景,表達了對將軍英勇事跡的贊美,以及自己作為普通人對于功績和榮譽的向往之情。
詩中提到頻繁的北伐和南征,顯示出國家的戰爭不斷,將士們奮勇殺敵無空余時刻。將軍們都得到了豐厚的封賞,他們身披白衣,站在戰斗的前線,成為眾人敬仰的象征。他們的地位高遠,有如前朝的麒麟圖畫,普通人無法企及。
詩人對于功績和榮譽的重要性有著深刻的認識,將之與古代英雄相提并論。他認為這份義氣和榮譽是不能被刪去的,因為它們代表著國家和民族的尊嚴。詩末,詩人感慨萬分,君主的恩澤浩蕩無邊,他不禁感動得淚流滿面。然而,他自己身處何地,無法享受到這樣的封賞和待遇,心中充滿了無奈和遺憾。
這首詩通過戰爭和榮譽的描繪,表達了對將軍英勇事跡的稱頌,同時也抒發了詩人自己作為普通人對于功績和榮譽的向往之情,以及對現實境遇的無奈和遺憾。整體上,這首詩寫實而深情,展現了明代時期的軍事風采和社會氛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