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江月(二) / 作者:張伯端 |
本自無生無滅,強將生滅區分。
只如罪福亦何根。
妙體何曾增損。
我有一輪明鏡,從來只為蒙分。
今朝磨瑩照乾坤。
萬象超然難隱。
|
|
西江月(二)解釋: 詩詞:《西江月(二)》
朝代:宋代
作者:張伯端
本自無生無滅,
強將生滅區分。
只如罪福亦何根。
妙體何曾增損。
我有一輪明鏡,
從來只為蒙分。
今朝磨瑩照乾坤。
萬象超然難隱。
中文譯文:
本來就沒有生與滅,
強行區分生與滅。
就像罪與福也沒有根源,
妙體從未增減。
我擁有一面明鏡,
一直被蒙上了塵埃。
今天清理明鏡照亮天地,
萬象都顯現出來,無法隱藏。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生命和存在的思考,表達了作者對于人世間事物的超脫與洞察。詩中的"本自無生無滅"意味著生死和存在本身并不存在,只是人為地將其區分開來。作者認為人們對于生與滅、罪與福等概念的界定是主觀的,沒有固定的根源。同樣,作者指出"妙體",即事物的本質和真相,并不會因為人們的認知而增添或減損。
接著,詩人引用"明鏡"的比喻,表達自己擁有一面明亮的鏡子,但這面鏡子一直被塵埃所蒙蔽,無法顯現出真實的景象。然而,在今天,詩人決定將鏡子擦拭干凈,讓它照亮整個天地。這里的"明鏡"可以理解為詩人的心靈或洞察力,而清理鏡子的行為則代表詩人對世界的覺醒和領悟。當鏡子變得清澈透明時,萬象都會超然顯現,無法被隱藏。
整首詩意蘊含深邃而超脫的思考,表達了對人世間事物本質的探索和對真實存在的渴望。通過比喻和象征手法,詩人揭示了超越表象和人為區分的真理,并表達了自己對于洞察真相的追求。這首詩詞在形式上簡練而含蓄,意境深遠,給人以思考與啟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