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江月(三) / 作者:張伯端 |
我性入諸佛性,諸方佛性皆然。
亭亭蟾影照寒泉。
一月千潭普現。
小則毫分莫識,大時遍滿三千。
高低不約信方圓。
說甚短長深淺。
|
|
西江月(三)解釋: 詩詞:《西江月(三)》
我性入諸佛性,
諸方佛性皆然。
亭亭蟾影照寒泉。
一月千潭普現。
小則毫分莫識,
大時遍滿三千。
高低不約信方圓。
說甚短長深淺。
中文譯文:
我的本性融入了一切佛性,
各種各樣的佛性都是如此。
明亮的月光映照在寒冷的泉水上。
一個月中,千個水潭普遍出現。
小到細微之處無法辨別,
大時則遍布三千世界。
高低無所約束,信仰超越方圓。
無法用言語描述其短長深淺。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張伯端的作品,描繪了月光照耀下的西江景色,并通過對月影、水潭和佛性的描繪,表達了一種超越常規的思考。
詩中的"我性入諸佛性"表明了詩人與佛性的融合,表達了一種超越個人的境界。"諸方佛性皆然"則強調了佛性的普遍存在,與一切事物相通。
"亭亭蟾影照寒泉"描述了明亮的月光照耀下,清寒的泉水上出現的月影。"一月千潭普現"表達了月光的廣泛普照,使得水潭無處不在。
"小則毫分莫識,大時遍滿三千"表達了月光下的景色既有微小細微之處難以察覺,又可充滿整個世界。這里的"三千"是泛指世間事物的數量。
"高低不約信方圓"表明了超越傳統的界限和信仰的廣闊。詩人認為,佛性的存在不受限于高低、方圓等概念,而是超越這些界限的。
最后兩句"說甚短長深淺"表達了詩人對這種境界的難以言傳,無法準確敘述其短長、深淺之處。
整首詩通過描繪月光、水潭和佛性,表達了作者對超越常規思維和界限的追求,以及對普遍存在、超越形式的真理的探索。同時,詩中運用了對比和象征手法,通過描繪微小和宏大之間的關系,表達了一種超越個體和形態的宇宙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