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有 / 作者:李商隱 |
如有瑤臺客,相難復索歸。
芭蕉開綠扇,菡萏薦紅衣。
浦外傳光遠,煙中結響微。
良宵一寸焰,回首是重幃。
|
|
如有解釋:
《如有》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詩。
如有瑤臺客,相難復索歸。
芭蕉開綠扇,菡萏薦紅衣。
浦外傳光遠,煙中結響微。
良宵一寸焰,回首是重幃。
譯文:
如果有一位在瑤臺的客人,相遇困難再難得到歸去的機會。
桑樹葉像綠色的扇子一樣展開,蓮花為他薦上紅色的衣衫。
遠遠地傳來浦外的光輝,霧中傳來幽微的召喚聲。
美好的夜晚只有片刻的燃燒,回首之時,只見沉重的紗簾。
詩意與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種無法得到歸家的遺憾與無奈的情感。詩中的“瑤臺客”指代遠行的客人,他與家人和親朋好友分別之后,很難再回家。詩人用“如有”開篇,給人以一種條件性的遺憾感,似乎暗示著這種回家的希望只是一種虛幻。
接著,詩人描繪了芭蕉和菡萏,這些自然界的事物被用來象征溫柔和柔美,與遠行的客人形成鮮明的對比。雖然遠離家鄉,但他內心對家的思念和渴望卻是如此真切。
詩的結尾,詩人運用“浦外傳光遠,煙中結響微”來表達遠離家的客人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同時宣示他在遠方的孤獨和無助。最后兩句“良宵一寸焰,回首是重幃”,通過“一寸焰”表現出時間的短暫,回首之時,又看到回家的希望被“重幃”擋住,再難回到溫暖的懷抱,進一步強化了詩中的無奈和遺憾之情。
整首詩情感凄美,將遠行的客人與追隨者的思念、渴望和無助表現得淋漓盡致。以簡潔明快的筆觸,描繪了古代人們內心的不安和無奈,使讀者不禁為詩中的客人和他的親人們而產生共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