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韓永錫歸闕 / 作者:楊億 |
縉云六載掌關征,學得陽冰小篆成。
逋客幾人曾認面,仙山到處便題名。
桑郊又是乘軺去,鈴閣虛煩解榻迎。
舊讀春秋究微旨,何須苦說不知兵。
|
|
送韓永錫歸闕解釋: 《送韓永錫歸闕》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楊億。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縉云六載掌關征,
學得陽冰小篆成。
逋客幾人曾認面,
仙山到處便題名。
桑郊又是乘軺去,
鈴閣虛煩解榻迎。
舊讀春秋究微旨,
何須苦說不知兵。
詩意:
這首詩是送別韓永錫返回朝廷的作品。詩人楊億在詩中表達了對韓永錫的贊賞和祝福。韓永錫在縉云地區執掌邊境的征戰事務長達六年,期間勤學苦練,終于掌握了陽冰小篆的技藝。他的才華和貢獻得到了贊譽,無論他到達哪個仙山,都會被人們題名紀念。現在他要乘坐軺車返回朝廷,鈴閣軒敞,解榻迎接他的歸來。詩人自稱曾與韓永錫有過幾面之緣,對他的才華和成就心生敬佩。詩的最后幾句表達了詩人對韓永錫的期待,希望他能夠繼續發揚春秋時期的微妙精神,不必過于強調戰爭。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韓永錫的邊境征戰經歷和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展現了詩人對他的贊美和對他未來發展的期望。詩中運用了一些意象,如"縉云"、"仙山"、"桑郊"等,給詩歌增添了一些浪漫和神秘的色彩。通過對韓永錫的描述和贊美,詩人也間接表達了對士人的崇尚和對學術的重視。詩的最后兩句"舊讀春秋究微旨,何須苦說不知兵"呼應了整首詩的主題,強調了學習和研究經典的重要性,與過于糾纏于戰爭無關的觀點相對立。整首詩言簡意賅,情感真摯,通過對韓永錫的送別,展示了作者對人才的崇敬和對學問的推崇,同時也表達了對和平和文化發展的向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