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理徐寺丞元榆知越州諸暨縣 / 作者:楊億 |
子山詞賦動南朝,近佐名卿掌玉條。
治邑還持塵尾柄,攜家便泛木蘭橈。
謝塘春晝偏多思,潘鬢秋風苦未凋。
種秫公田供酩酊,彈琴官舍助逍遙。
去程千里隨實雁,宿館三更聽落潮。
聞道臨安有仙穴,莫拋印綬採芝苗。
|
|
大理徐寺丞元榆知越州諸暨縣解釋: 譯文:
《大理徐寺丞元榆知越州諸暨縣》
子山詞賦動南朝,
近佐名卿掌玉條。
治邑還持塵尾柄,
攜家便泛木蘭橈。
謝塘春晝偏多思,
潘鬢秋風苦未凋。
種秫公田供酩酊,
彈琴官舍助逍遙。
去程千里隨實雁,
宿館三更聽落潮。
聞道臨安有仙穴,
莫拋印綬採芝苗。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楊億在宋代寫的,題目是《大理徐寺丞元榆知越州諸暨縣》。詩中描繪了一個官員的生活和心情。
詩的第一句表達了作者受到南朝文人的詞賦作品的啟發,以及他與名士和官員交往的經歷。他與一個名為徐寺丞的官員相近,后者掌管著越州諸暨縣的政務。
第二句描述了作者在治理鄉邑的過程中,他親自掌握著塵尾柄,即掌握著政權的實際權力。他帶著家人乘坐木蘭橈(一種船)便捷地前往各地。
第三句寫到作者在謝塘度過的春天白天,他經常沉思。第四句描述了他的秋天,秋風吹拂著他的頭發,象征著歲月的流轉,他的生活并沒有輕松下來。
第五句提到作者在公田上種植秫米,供應宴會上的酒宴。第六句描述了他在官舍彈琴,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第七句表達了作者千里迢迢的旅途,跟隨著實雁(遷徙的雁)飛行。第八句描述了他在宿館中的夜晚,聆聽著三更時分潮水的聲音。
最后兩句提到了臨安(當時的都城)有一處仙穴,作者受到傳聞,提醒自己不要忘記自己的官位和責任,不要拋棄了自己身上的銜號,要繼續努力工作。
這首詩通過描寫官員的生活和內心感受,展現了作者對仕宦生活的思考和情感體驗。詩中使用了豐富的意象和象征,將官員的職責、生活和追求巧妙地呈現出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