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意 / 作者:楊億 |
蘅臯駐馬獨依依,寄恨微波帶減圍。
淚跡不成雙玉箸,身輕誰賦六銖衣。
穿針靜夜星榆出,擺手清晨雪絮飛。
目斷風簾舊巢燕,新看先傍杏梁歸。
|
|
洛意解釋: 《洛意》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楊億。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
蘅臯駐馬獨依依,
寄恨微波帶減圍。
淚跡不成雙玉箸,
身輕誰賦六銖衣。
穿針靜夜星榆出,
擺手清晨雪絮飛。
目斷風簾舊巢燕,
新看先傍杏梁歸。
這首詩描述了一種洛陽的情意。首先,詩人駐馬在蘅臯(洛陽的地名),感覺孤獨而依依不舍。他把自己的悲憤寄托在微波帶上,表示他對周圍環境的不滿和困頓感。
接下來,詩人提到他的淚水無法成為雙玉箸,意味著他的悲傷無法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共鳴。他感到身輕如燕,但不知道誰會賜予他六銖衣(表示他的身份和地位)。
然后,詩人描繪了一個寂靜的夜晚,星星從榆樹間閃耀出來,給人一種靜謐的感覺。在清晨,他擺手告別飛舞的雪絮。這里的景象象征著時間的流轉和變遷。
最后,詩人目送著舊時的巢燕飛離,新的巢燕則停歇在杏梁上。這句表達了事物的消逝和新生,也可以理解為詩人對過去的留戀和對未來的期待。
整首詩以洛陽為背景,抒發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困頓和對過去與未來的思考。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象的運用,詩人表達了對人生變遷和時光流逝的感慨,同時也展現了他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對未來的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