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罷徐州,往南京,馬上走筆寄子由五首 / 作者:蘇軾 |
父老何自來,花枝裊長紅。
洗盞拜馬前,請壽使君公。
前年無使君,魚鱉化兒童。
舉鞭謝父老,正坐使君窮。
窮人命分惡,所向招災兇。
水來非吾過,去亦非吾功。
|
|
罷徐州,往南京,馬上走筆寄子由五首解釋:
《罷徐州,往南京,馬上走筆寄子由五首》是蘇軾寫的一首詩詞,描寫了他罷免徐州知州職務后,離開徐州前往南京的心情。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父老何自來,花枝嬌嫩綻紅。
洗盞拜馬前,祝壽給君公。
前年無君在,魚鱉化為童。
舉鞭感父老,坐使君身窮。
窮人命運坎坷,所向招來災兇。
水來非我過,離去亦非我功。
詩詞的中文譯文:
老人們為何自來,花枝嬌嫩盛開紅。
洗凈酒杯向馬前,祝壽給君公。
前年無君在,魚鱉化為童。
高舉鞭子感謝父老,坐在使君身窮。
貧窮的人命運多坎坷,無論何方都招來災兇。
水流來非我過錯,離去也非我功勞。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蘇軾罷免徐州知州職務后離開徐州前往南京的情景,表達了他對徐州百姓的思念和對使君的祝福。詩中出現的父老指的是老百姓,他們自發前來送別蘇軾,表達對他的敬意和祝福。花枝嬌嫩綻紅的描寫,顯示了大自然的美麗景色,也寓意著離別時節的惆悵。
在離開前的告別儀式上,蘇軾洗凈酒杯,向馬前行禮,祝壽給君公,表達了自己對使君的敬意和美好祝愿。前年沒有使君在,魚鱉化為童,這里指的是蘇軾離開徐州后,徐州百姓失去了他的幫助和庇護,生活變得困苦艱難。
蘇軾舉起鞭子,感謝父老們的送別和關懷,坐在使君的身邊,意味著他身份地位的轉變和窮困。詩中提到貧窮的人命運坎坷,所向招來災兇,反映了社會的不公和人生的艱辛。水流來非我過,離去也非我功勞,表達了蘇軾對自己困境的無奈和對命運的抱怨。
整首詩通過描繪離別場景和對境遇的反思,抒發了蘇軾內心的憂愁和無奈之情。雖然詩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但蘇軾通過對自己的反思和對社會的觀察,表達了對人生命運的思考和對社會不公的關注。同時,詩中也蘊含著對家鄉和百姓的深情厚意,展現了蘇軾作為文人的情懷和責任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