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之喪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三年之喪」指服喪期限三年的喪禮。因喪禮是衡量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深淺厚薄配合內心情感的創痛程度而藉以制定的一套禮文制度。三年之喪正是為最深最重的痛苦所制定的最高極限。據〔禮記.三年問〕云:「三年之喪何也?曰:稱情而立文因以飾群別、親疏、貴賤之節而弗可損益也。故曰:無易之道也。創鉅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遲三年者稱情而立文所以為至痛極也。斬衰苴杖居倚廬食粥寢苫枕塊所以為至痛飾也。」文中所說父母喪亡哀痛最甚再也無心享受所以穿粗麻、拿喪棒、住草棚、吃粗粥、睡草堆、枕泥塊作為表達及宣泄痛苦的方式。 所謂三年之喪實際上只有二十五個月已跨入第三個年度所以號稱三年。古圣先王認為以三年為節度一方面適度表達內心哀傷一方面幫助孝子面對現實逐步收斂悲哀克制痛苦逐漸恢復到正常生活才合乎中庸之道。故〔三年問〕云:「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若駟之過隙然而遂之則是無窮也。故先王焉為之立中制節壹使足以成文理則釋之矣。」而孔子則認為小孩三歲后才能脫離父母懷抱故當父母去世時子女應回報父母那最辛苦的三年恩德故〔三年問〕又引述孔子語云:「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達喪也。」是專就子女為父母服喪說明。此外喪期三年亦有在其他情況行之者因喪服有五種等級分別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差別是在麻的粗細;斬衰是五服中最重的一種上衣下裳都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裁剪后不縫邊使斷處外露用以表示哀痛至極無心修飾。在古代凡諸侯為天子臣為君子為父父為長子妻妾為夫未嫁女子為父等情況都服斬衰喪期都是三年。齊衰亦有服喪三年者如父卒為母母為長子。但這些事例多是農業社會時衡量尊卑所定的制度后代生活狀況改變已逐漸淡化。
三年之喪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舊時孝服中最重的一種。如子女為父母親、妻子為丈夫等要服喪三年。《左傳.昭公十五年》:「王一歲而有三年之喪二焉。」《論語.陽貨》:「三年之喪期已久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