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韜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王韜(1828~1897)字紫詮、子潛號仲弢又號南大遁叟;清江蘇長洲人。十八歲入新陽縣學成秀才但至南京參加鄉試未中;二十一歲至上海為英國倫敦會教士麥都里聘為墨海書館中文編輯與數學家李善蘭交往密切。三十三歲時曾暗助太平軍事泄后避居上海英國領事館;三十五歲引渡至香港幫助理雅各翻譯中國經典十余年譯有〔書經〕、〔詩經〕等其間在四十歲時曾隨理雅各至英國二年助譯〔易經〕、〔禮記〕并趁便游歷歐洲諸國廣泛接觸到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思想有深刻變化。四十五歲出版[普法戰記]獲得熟諳洋務的名聲;四十六歲時由伍廷芳贊助與黃勝在香港創辦〔循環日報〕評論時政主張變法自強認為「變古以通今」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四十八歲出版小說〔遁窟讕言〕及〔甕牖余談〕是記述外國和太平軍時事的書;五十二歲出游日本著有〔扶桑游紀〕。五十七歲定居上海并獲聘為格致書院的院長幫助傅蘭雅博士辦學發展科學教育在應用科學領域為中國近代化打下基礎。 王韜為清末改良派學者與報刊創辦人其最重要著作為五十五歲時在香港出版的〔韜園文錄外編〕系選錄他多年來在〔循環日報〕上論說的精華而成;他的書信集〔韜園尺牘〕也很重要其中提出許多改革主張贊成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不過他基本上仍屬中體西用的思想強調「變其外不變其內」堅持孔子之道是萬世不變的雖然「器則取諸西國」但是「道則備自當躬」。他認識到西方「器械造作之精格致推測之妙」可是卻以為中國決不能行可行的只有火器用于戰輪船用于海及語言文字以通彼此之情。因此「由本以治末」是洋務之綱領而本根所系則是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等儒家基本德目。 關于變法自強他指出當時中國所當變者有取士、練兵、學校、律例四項;其中有兩項與教育制度密切相關。首先在取士方面他主張講究有用之學將文科分成兩類:第一類是選拔有道德的人由「鄉舉里選」產生不必考試;第二類要考試的則分為十科分別是:經學、史學、掌故之聲、詞章之學、輿圖、格致、天算、律例、辯論時事、直言極諫。由此可見他已將道德和才能分開并納入西學三科。其次在學校方面他主張分為文學、藝學二類;前者是「經史、掌故、詞章」之中學后者是「輿圖、格致、天算、律例」之西學。此外他并主張國家應另設軍事學校以肄習水師武備教以司炮、駕舟、布陣、制器而各省、郡、川、邑則應由國家設立文、武學墊以為訓習之所。 為了減緩接受西器的阻力王韜采取「西器源出中國」的立場提出文字、禮樂、制度、天算、器藝等都是由中國而流傳及外;認為世界有歸于大同之勢中國要吸入西方的長處而中國也應把三綱五倫向世界推廣。不僅如此王韜對西方議會政治的本質認識亦頗為正確值得注意;他強調學習西方不當止于船堅炮利的層次還要師法他們「上下一心嚴尚簡便」之處認為西方「唯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隱得以上達君惠亦得以下逮」猶有中國三代以上之遺意而在君民共主制下「大政必集眾于上下議院」即使「君可而民否」仍不能實行。不過王韜并未直接主張君主立憲制或許是由于時機尚未成熟。 總上可知流亡海外多年且身兼報人及教育家身分的王韜在教育方面的各項改革主張仍是相當突出及進步的。
王韜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人名。(公元1828~1897)字紫銓號子九、仲弢、弢園別號天南遯叟清長洲(今江蘇省吳縣)人。曾游歐洲和日本并在香港創循環日報提倡洋務要求變法為我國第一位政論記者;又將四書五經譯為英文圣經譯為中文對中西文化交流貢獻甚大。光緒間返國主講上海格致書院。著有弢園詩文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