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玄裝(596~664)俗姓陳名禕河南洛州緱氏縣人隋文帝開皇十六年生唐高宗麟德元年二月五日示寂世壽六十九。(依梁啟超此外尚多異說不錄)世稱三藏大師、唐三藏意謂其精通經、律、論三藏熟知佛教圣典;或以其住慈恩寺又稱慈恩大師。十歲失怙恃隨胞兄長捷法師居洛陽凈土寺十三歲正式出家。 玄裝出家后四處求學遍訪名師飽讀大小乘經論及各家學說然各類佛典與學派主旨不一異說紛紜為澄清疑竇追本溯源進而建立統一之佛教遂于唐太宗貞觀三年誓游西方以問所惑經甘肅武威出敦煌歷新疆、中亞等地重重艱險九死一生終于抵達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入當時印度佛教最高學府那爛陀寺從該寺首席代表戒賢習〔瑜伽師地論〕等各類論典歷時五年被推為深通三藏十德之一備受禮遇。后游印度東、南、西、北部數十余國廣泛參學又經四年返那爛陀寺。應戒賢之囑主講〔攝論〕〔唯識抉擇論〕時師子光以〔三論〕批駁〔瑜伽師地論〕玄奘乃撰〔會宗論〕三千頌會通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爭論。再應戒日王之請著〔制惡見論〕駁正量部論師般若毯多〔破大乘論〕。戒日王于曲女城設無遮大會以玄奘所著論點標宗任人破難十八天無一人異議由是獲大小乘教徒一致推崇尊稱為「解脫天」「大乘天」聲譽之隆千古一人凡十七年之久。最后毅然拒絕五印度朝野之多方慰留攜帶大批經像于貞觀十九年(445)返回長安。 玄奘歸國為太宗、高宗所欽重供養大內賜號「三藏法師」太宗且兩度勸其棄道從政玄奘均以「愿守戒緇門闡揚遺法」固辭帝為建長安譯經院詔譯新經主持譯場以傳播新知。始太宗貞觀十九年夏至高宗麟德元年圓寂凡十九年間先后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宮等地共譯經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譯經數量占唐譯佛教典籍總額之一半以上。復以兼通梵、漢兩國語文佛理造詣高深提倡忠于原典逐字翻譯所譯極精確能矯正舊譯信筆直譯之訛謬后人每奉為法式稱玄奘以前譯籍曰「舊譯」玄裝所譯籍曰「新譯」為中國譯經史開辟嶄新紀元具有特殊貢獻。又將〔老子〕、〔大乘起信論〕等譯成梵文傳布印度推動中印文化交流。奉太宗旨口述西行見聞由辯機記錄撰〔大唐西域記〕載西域、印度、錫蘭等一三八國之歷史、地理、宗教、神話傳說、風土民情等成為研究印度、巴基斯坦以及中亞細亞古代史最重要之資料至堪珍視。 玄奘既寂高宗哀慟逾恒為之罷朝三日追諡「大遍覺」敕建塔于樊川北原。其后黃巢亂起塔圯或奉其靈骨至南京。抗戰之役日人入南京修路掘地得之移奉其國后將部分頂骨歸還我國現奉安于南投縣日月潭玄奘寺。 玄奘學兼各家所啟宗派亦多。在大乘中特重唯識系統譯出唯識理論是唯識宗之創立人。門下人才濟濟神昉、嘉尚、普光、窺基號稱「玄門四哲」新羅圓測、道證、勝莊、太賢及日本等國之學人皆慕名前來求學影響廣遠。歷代有關玄奘之研究 重要者如〔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等。
玄奘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教育Wiki編版
玄奘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唐代高僧的法號。(公元602~664)俗姓陳名褘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幼年因家境貧困隨兄長捷法師住洛陽凈土寺學習佛經。十三歲入選為僧。其后游歷各地參訪名師研究《涅盤經》、《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等。因感諸家各擅一宗說法不一故欲取得總賅三乘的瑜伽師地論來解決疑難而決心西行求法。唐太宗貞觀三年從長安出發歷盡艱險才到那爛陀寺投入戒賢之門。貞觀十九年返長安帶回大小乘佛典五百二十筴六百五十七部其后將近二十年間共譯出大小乘經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譯本無論在質或量上都超過各譯家的成就為中國最偉大的經譯家之一。弟子數千人聞名的有窺基、普光等。在中國民間更從玄奘取經的經歷敷演創作不少文學作品如《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元代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明吳承恩的《西游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