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正心就是使心端正而無偏邪。〔大學〕對正心的解釋是:「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身有所忿懥」的「身」朱子認為應依程頤說作「心」。但照〔禮記.禮運〕中所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不學而能」看忿懥、恐懼、好樂、憂患等情緒并非來自于心〔大學〕原文的「身」字便不必改是這些情緒作用不應任其影響到心所以正心之道就在于避免受情緒影響。印證〔中庸〕喜怒哀樂發(fā)而皆中節(jié)的中節(jié)即是使之不失其和用來解釋此處的正心可能更為妥當。 朱子認為「忿懥」等情緒都是人心所不能沒有的作用但如果一不省察便會順著情緒的沖動使心失其正常的作用所以必須于情的發(fā)用時省察以存其心。王陽明對正心的解釋則認為是好善惡惡而不著一分意思、自然而然之意。陽明說:「為學工夫有深淺初時若不著實用意去好善惡惡如何能為善去惡?這著實用意便是誠意。然不知心之本體原無一物一向著意去好善惡惡便又多了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書〕所謂『無有作好作惡』方是本體。所以說有所忿懥好惡則不得其正。正心只是誠意工夫里面體當自家心體常要監(jiān)空衡平這便是未發(fā)之中。」(王守仁〔傳習錄〕卷一)陽明認為誠意的工夫雖是要為善去惡但亦須體會心體并不是有意地為善去惡的。若一意地想著去好善惡惡便有所偏。故須在好善惡惡時體會心體廓然、自然之境。此即王陽明所說的「無善無惡是心之體」(〔傳習錄〕下)之意。能體會心體原是自然無善念惡念不是有意去好去惡才會使好善惡惡表現(xiàn)得合理。王陽明的弟子王畿(龍溪)便據(jù)此而言先天的正心工夫即要頓時悟入心體原是無善無惡的境界。(〔王龍溪語錄〕卷一) 王陽明所說的正心之義雖未必合于〔大學〕原義但亦有其理路實則就〔大學〕原文解釋應該是指忿懥、恐懼、好樂、憂患等情緒足以牽動人心或者傷害自已或者趨向所偏之物換句話說即是在受情緒主宰之下心失去了理性作用印證后文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便是阻塞了知覺心靈不再能發(fā)揮原有的功能故而正心的主要工作即是保持平靜的理智抑制情緒沖動。
正心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使人心歸向正道。語本《禮記.大學》。 【造句】誠意正心是修身養(yǎng)性的第一步。
正心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語本《禮記.大學》:「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使人心歸向于正為大學八條目之一。漢.董仲舒〈士不遇賦〉:「雖矯情而獲百利兮復不如正心而歸一善。」公正無私的心。《管子.任法》:「臣有所愛而為私賞之有所惡而為私罰之倍其公法損其正心專聽其大臣者危主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