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悅誠服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心悅誠服」出于〔孟子.公孫丑上〕孟子說:「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這是孟子對于王道、霸道的辨別。認為霸者仗著兵甲武力而對別國進行侵略以求事功這一類的霸主必須靠強大的國勢才能稱霸天下齊桓公、晉文公就是這一類的代表。反之仁者靠德行而施仁政是為仁君任何小國都可以施行仁政而成就王業像商湯、文王一個只有七十里、一個只有百里。 孟子接著申述霸者憑藉著強大的武力迫使人民屈服人民不敢不服從這種服從只是表面的不是心甘情愿的服從所以霸者所用的也不是長治久安的治國方法。至于王者用仁德來治國并沒有刻意要人民服從人民卻自然口服心服而且衷心歡悅才是真誠的信服。兩相比較之下一個以力服人一個以德服人優劣立現。于是孟子引用〔詩經.大雅.文王有聲〕中的話說明人民因為心服武王之德而從四方前來投靠。〔論語.季氏〕也有相同的主張:「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都在說明只有施行仁政才能讓天下心悅誠服。 此外「心悅誠服」一詞除了用在政治上的王道思想外也可引申到教育過程中就像圣智兼備的孔子在動作威儀之間自然散發流露出德行的光輝弟子們在他的德行感召之下不招自來表示學生對教師德行的真誠信服。所以「心悅誠服」在教育上的重要意涵是:如果教師用德行來感化學生學生自然會心悅誠服。而師生的關系不只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教師在人格風骨節操上自然產生的薰陶力量這股陶冶力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長期沉浸在教師的德行中自會心向往之起而效法。因此只有讓人心悅誠服的德行才能從心靈深處感動學生、影響學生。 推而廣之任何讓人衷心悅服的絕對不是表面上的權勢、金錢或是地位而是個人的德行。惟有德行才能不朽。所以修德自省、以德化人也是每個人立志行事的原則。
心悅誠服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指內心喜悅而真誠的服從。語本《孟子.公孫丑上》。 【造句】周武王仁德廣被于天下臣民莫不心悅誠服。
心悅誠服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語本《孟子.公孫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指誠心誠意的服從。元.劉時中〈端正好.眾生靈套.滾繡球〉曲:「那問他料不齊數不足連柜子一時扛去怎教人心悅誠服。」《醒世姻緣傳.第六一回》:「百姓不怕官府的時候虧你心悅誠服的坐在監里獄也不反一反!」
心悅誠服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成語詞典版
1:《文明小史.第二三回》:「學生是仰慕大帥的賢聲如同泰斗出于心悅誠服的不同世俗一般。」 2:《三俠五義.第一二零回》:「他既說出洗心改悔便是心悅誠服;決不是那等反覆小人今日說了明日不算。」 3:《鏡花緣.第二三回》:「小弟若在兩位才女跟前稱了晚生不但毫不委屈并且心悅誠服。」 4: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四出》:「老師相是不喜奉承的晚生惟有心悅誠服而已。」 5:《續傳燈錄.卷三五.育王光禪師法嗣》:「生平善誘其徒未嘗厲聲色。然一經指授輒神融意悟、心悅誠服皆充然有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