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則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法則指的是具有一定出現頻率或周期的事件。譬如當A事件出現時B事件接著出現則A與B之間所具有的因果關聯性即稱為法則。 自然科學的建立即是以法則的觀念為基礎試圖由自然事物之運作找到一定的規則進而掌握并利用所得的規則資料。譬如在化學上二莫耳的水能分解出二莫耳的氫及一莫耳的氧。當化學家們掌握了這項分解的程序后即能用來制造氧氣或氫氣同時更能依此原則預測當具有十莫耳的水時所能分解出的氧與氫氣之莫耳數。同理數學家亦能利用畢氏定理推演出直角三角形第三邊的長度。依此可見自然科學重視的是法則的推演及對具體事例之解釋及預測。而法則產生的方式能夠由經驗中歸納所得或者先形成假設再經由事例的考驗、修正而形成。但由于自然科學是源于對自然世界之了解與掌握故自然法則著重的是對自然事件產生之解釋或預測上。另一方面由于自然法則之具有普遍性及必然性也曾為哲學家們視為人類知識建立所應具備的必要條件。譬如在啟蒙運動時期康德在回答關于「知識如何可能?」的問題時實將人類認知活動局限在數學及物理學上。 另一方面受到自然科學研究典范的影響人文社會研究亦采用自然科學量化的觀點試圖了解人類世界。例如心理學強調自變項與依變項之間的操作及結果由二者間所具有關聯性解釋為具有法則性的因果關系。或者歷史學家由歷史演化中所歸納出的規則企圖解釋并預測人類歷史之走向。不可否認的在人文社會科學中是須藉助自然科學方法但并不是指其在本質上亦自然科學化。因為人文社會科學之本質是在于對人類行動所具有的意義加以詮釋而當人完全以自然科學的法則觀點解釋或預測人類的行動時該行動中所具有的意義也就被忽略同時也易流于以機械論解釋人類心靈的危險。 人文及社會科學之自然化將使原本具有多面性的生活世界所呈現出的意義單面化。依此對教育研究方法而言研究對象行動之意義掌握與對象所表現出的行為二者是應加以厘清的。吾人能依據研究中所歸納出的結果來說明不同行為間的相關性但并不能據此即確立彼此間具有因果關聯。因為當人確認行為間具有「若A則B」的因果性時則「A所以B」亦應成立但在人的行為表現上A顯現時B卻未必跟著出現;而即使B出現也未必表示是具有相同意義。故在詮釋一項教育活動時行為之間的關聯性及行動所具有的意義應該厘清。
法則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凡可以適用之公法、私法及與法律有同等效力之條約均為法則較法律范圍廣。 【造句】人民團體的組織與活動須遵守不得主張共產主義或分裂國土的法則。 2:可作為標準的方法、規則。 【造句】運算法則、寫作法則
法則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可做標準的法制、規則。《儒林外史.第十八回》:「所以說沒有文章者是沒有文章的法則。」效法、奉以為法。《左傳.定公四年》:「以法則周公用即命于周。」凡可以適用之公法、私法及與法律有同等效力之條約均為法則較法律范圍廣。表示欲得其結果所必要的運算方法;一說通常語言述說的公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