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素抱樸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素是白色無花的絲布樸是質實未漆的木塊見素抱樸就是去華取實的意思。語見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圣智創(chuàng)作典章器物、禮樂刑政使人類文明日盛繁文縟節(jié)與機心智巧也就與日俱增。智巧一出人民因而作奸犯科社會秩序紊亂。所以老子認為若能放棄智慧不事制作歸于自然則百姓由此得到的好處將百倍于圣智的創(chuàng)作。而且仁義和不仁不義相對世上若沒有父子、兄弟、夫婦彼此不和的情形也就不必彰顯孝子義夫的美德;若無國家昏亂、奸佞橫行的情形也就無所謂忠臣志士的操守。所以老子認為與其為表彰仁義德行使社會失序、國家昏亂不如禁絕仁義的美名。因為孝慈原是人類的天性世人若不慕仁義的美名虛偽矯作則孝慈的本性自然恢復。而且運用財貨、累積財物是使別人心生覬覦的原因。若能不用智巧累積財貨、不貪權奪利則盜匪也就無由而生了。所以老子認為圣智、仁義、巧利三者在建設文明、利用厚生的貢獻上還比不上所造成的災禍。根據這個道理唯有去華取實恢復自然純樸使人減少自私貪欲之心才是追求人類福祉、正本清源之道。 老子此項說法是根據文明進步則道德退化的假說而來絕圣棄智與絕巧棄利有反智主義與崇尚儉樸的傾向。老子認為人類為了生存而尋求給養(yǎng)于外物進而以智力造作利用外物從而借外物以滿足欲望。欲望無止境而至貪得無厭不惜以身殉物是社會從原始素樸的狀態(tài)進化到文明繁華的狀態(tài)所致。因此文明愈進步人類愈益喪失原具的自然本真也就離道日遠。正如老子說的:「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道德經〕第三十八章)德、仁、義、禮皆是人逐漸遠離自然之道而作偽的價值。尤其維系社會階級、等差親疏的禮或繁文縟節(jié)更是虛文假套使人喪失誠摯真性是一切禍亂的淵藪。至于聰明才智勝過常人的人容易自作聰明虛浮不實甚至聰明反被聰明誤反成為愚昧的人。所以真正有修養(yǎng)的人會篤守自然的樸厚避免虛偽保持真實本性絕不追求外表的浮華。 「見素抱樸」目的在使人「少私寡欲」。老子認為人之所以貪求無厭多半因為受到外物的引誘與刺激。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道德經〕第十二章)若是不見可欲者則心自然安定不致受到外物的誘惑。「見素抱樸」即在減少心靈欲求的對象以保持寡欲的境界。至于心智詐偽的發(fā)展斲喪純仆本真因而自私自利。「棄智絕巧」使人不以小智小慧勝人不以競爭謀取個人利益可以保持少私的境界。老子這種修養(yǎng)功夫是針對人性自私多欲的弊病而說的。反智崇儉、見素抱仆的教育具有消極凈化心靈的作用實施的原則是避免給予受教者過多的物欲刺激或不當的誘因。至于積極教育功能的發(fā)揮則需另覓指導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