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科基本信息介紹
簡體: | 傅科 |
繁體: | 傅科 |
拼音: | fu ke |
讀音: | fù kē |
英語: | Foucault, Michel |
近義詞: | |
反義詞: | |
單字解釋: | 傅 科 |
造句: | 傅科造句 |
組詞,組成語: | 傅 科 |
|
傅科解釋
|
傅科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傅科(1926~1984)是法國哲學家和歷史學家。曾擔任巴黎第八大學教授一九七零年起任教于法蘭西學院(the Collége de France)。 傅科在一九六零年代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盛行時是最年輕的代表人物與李維斯陀(C. Lévi Strauss 1908~)和阿杜塞(L. Althusser 1918~1990)同享盛名。而后結構主義式微但傅科的主張卻能日新月異與后結構主義(post structuralism)和新哲學(nouvelle philosophie)并駕齊驅被稱為「七零年代的沙特」。 傅科學說的特色在于能結合歷史學和哲學以新的觀點來透視知識、權力與機構(institution)之間的關系使人了解個人自由的可能及可貴。 傅科曾受到黑格爾傳統(Hegelian tradition)的影響從歷史的觀點來探索有關人的問題。后來又從尼采(F. Nietzsche 1844~1900)的主張中獲得啟發脫出結構主義的困境轉而專注于慾望、權力、知識的研究并對自啟蒙時代所強調的理性有了懷疑進而對所有的理論都有輕視之意。他的主要著作有:〔瘋狂與文明〕(Madness and Civilization 1961)、〔事物的秩序〕(The Order of Things 1970)、〔知識考古學〕(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1972)、〔紀律和懲罰〕(Discipline and Punishment 1977)、〔性史〕(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 Ⅰ&Ⅱ&Ⅲ)。 傅科一生并未建立一套自已的理論但他主要的著作中卻有一連貫的主要觀點即對于支配與壓制的反抗其精辟處在于對權力與知識之間關系的說明。 傅科認為權力與知識的關系不是單向的、機械式的因果關系知識并不單純的只是權力的上層結構;相反的權力與知識是一體的兩面互為構成要素權力內在于知識而知識便是權力。依照這種觀點執行社會控制的一些制度或機構如教育機構、精神病院乃至監獄基本上都是壓迫性的而這種壓迫性的控制乃是透過知識的體系。由于有了一套有關人的知識體系于是便有了什么是正常人、好人及理想人的標準據此標準就可以名正言順的透過各種機構來掌控人的行為。故凡是透過社會機構的作為在基本上都是社會控制都是社會紀律的施行;西方的教育表面上是要培養個人追求獨立自主和自由的能力但經過教育機構的運作后這種理想便不能達成。在這種綿密的權力關系中個人如何可能追尋到自由?傅科認為從啟蒙時代以來努力的方向就是錯的啟蒙時代強調知識及真理的追求(尤其是有關人的知識及真理)對個人自由的追求并無用處。但卻可以利用哲學來檢視并批判現有的一切。
傅科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教育Wiki編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