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思肖鄭思肖的七次遷居
連江鄭氏的先世可謂源遠流長,據《鄭所南文集·先君菊山翁家傳》記載,鄭姓得于周宣王母弟受封之后,至西晉永嘉年間(307~313),分派入閩,居于連江透堡東導村,至鄭思肖生活的南宋末年,為時已十余世。
第一次遷居
宋寧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鄭思肖的父親鄭菊山攜眷出閩,來到南宋京城臨安(今杭州)定居。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鄭思肖誕生于杭州西子湖畔。宋理宗寶祐二年(1254),14歲的鄭思肖隨父舉家徙居蘇州,寓居苑橋,此年,鄭思肖考中秀才,遵父命開始了游學四方的人生旅程。
鄭思肖在寓居蘇州的歲月里,偏安一隅、日見衰弱的南宋王朝時期,正是中國歷史上的多事之秋。因戰亂頻仍,時局的艱危,家境的貧寒,使得鄭思肖在蘇州居無定所,屢屢搬遷。據鄭思肖的《三膜堂記》載,他在十多年的時間里,曾七次遷居。遷徙期間,每居一處,長則十年,短的僅僅居住一年,就開始遷居,可見當時的時局之動蕩。
宋理宗寶祐三年(1255年),也就是鄭家遷居蘇州的第二年,內侍董宋臣弄權納賄,無惡不作,人稱“董閻羅”。此年,在苑橋僅僅居住短短的一年,鄭思肖就隨父由苑橋遷居條坊巷,這是鄭思肖在蘇州的第一次遷徙。鄭思肖在條坊巷度過了十年的青春歲月。此間,鄭思肖的父親鄭菊山于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病逝,葬于蘇州長州縣西北三十里甑山西隴。此年,鄭思肖22歲。
第二次遷居
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宋廷加封賈似道為太師,進封魏國公,世稱“師臣”,此年鄭思肖25歲。由于父親的去世,鄭思肖家道更加貧困,加上時局的動蕩,使得年輕的鄭思肖無法在一處一地過平靜的生活,只好再次搬遷。鄭思肖與母親又由條坊巷遷往黃牛坊橋地方居住,這是鄭思肖的第二次遷居。
第三次遷居
咸淳五年,即至元六年(1269年),宋廷以李庭之為兩淮制置大使兼知揚州。這一年,鄭思肖由黃牛坊橋遷居采蓮巷,這是鄭思肖的第三次遷居。
第四次遷居
在采蓮巷居住期間,鄭思肖完成了自編的《心史·咸淳集》詩文。采蓮巷居住整整一年后,咸淳六年,即至元七年(1270年),鄭思肖第四次進行搬遷,由采蓮巷遷往仁王寺。
第五次遷居
咸淳七年,即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蒙古忽必烈改國號為“元”,是年,鄭思肖由仁王寺搬遷至雙板橋居住,這是鄭思肖的第五次遷居。
第六次遷居
咸淳十年,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一年(1274年)七月,宋度宗病死,其子趙顕接位,是為恭帝。太皇太后謝氏垂簾聽政。是年,元兵大舉入侵,叛將呂文煥同伯顏趨鄂州,叛將劉整同博羅歡趨淮西。于是,鄭思肖又從雙板橋遷往望信橋居住,這是鄭思肖的第六次遷徙。是歲十二月,蘇州淪陷,鄭思肖作《陷虜歌》(又名《斷頭歌》)既鞭撻了元統治者的野蠻殘暴,更罵盡了古今天下許多無恥變節之人。在望信橋寓所,鄭思肖開始了《心史·大義集》的詩文創作。
宋端宗景炎元年,即至元十三年(1276年)三月,宋恭帝被元軍俘虜北去。五月,益王趙罡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是為端宗。九月,鄭思肖的母親病故。景炎二年,即至元十四年(1277年)鄭思肖誓不降元,不承認元朝統治。因此,他的《心史》完成,但仍冠所“德祐”年號。他在自己的畫像上題贊曰:“不忠可誅,不孝可斬,可懸此頭于洪洪荒荒之表,以為不忠不孝之榜樣。”
第七次遷居
宋端宗景炎三年,即宋帝昺祥興元年,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一月,張弘范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襲擊文天祥,文天祥兵敗被擒。是歲,鄭思肖自望信橋遷居皋橋,繼而又復遷望信橋,這一年,鄭思肖38歲,完成了《心史·大義集》的編纂。鄭思肖14歲移居蘇州,78歲終老,在鄭思肖64年的寓居生涯中,前24年間共有七次遷居,先是居于苑橋,后遷往條坊巷、黃牛坊橋、采蓮巷、仁王寺、雙板橋、望信橋、皋橋,旋即又復遷望信橋。
“飄零書劍十年吳,又見西風脫盡梧。萬頃秋生杯后興,數莖雪上鏡中須。晴天空闊浮云盡,破屋荒涼俗夢無。唯有固窮心不改,左清右史足清娛。”鄭思肖的這首《飄零》詩,正是鄭思肖在蘇州數十年動蕩生活的真實寫照。鄭思肖一生悲苦凄涼。他22歲失父,36歲喪母,有一個妹妹,出家為尼,下落不明。鄭思肖把僅有的一點家產捐給寺院,并接濟窮困的四鄰鄉親。78歲時“疾亟”,屬其友唐東嶼為畫一牌位,曰:“大宋不忠不孝鄭思肖”,語訖而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