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順之唐順之的軼事典故
擲筆斃刺客
唐順之在掃蕩倭寇的戰斗中,因為他用兵如神,再加上他武藝超人,他的隊伍把倭寇殺得落花流水。倭寇聽到唐順之,就失魂落魄。倭寇的頭子對唐順之也恨之入骨。于是重金聘請刺客謀殺唐順之。有一天深夜,唐順之正秉燭揮毫,忽覺桌前燭光一閃,猛一抬頭,只見一個渾身穿著黑色緊身短靠,手執利刀的人已站在眼前了。“刺客”,荊川的腦子中念頭一閃,“來者不善,善者不來”我得小心對付。他微微笑著對黑衣人說: “你是誰?何故深夜前來?” “唐順之,你不必問我何人,今天就是來取你的性命!” “既然這樣,好吧,能否容我把這張字寫完再就教你呢?”
刺客一看,唐順之手執毛筆如龍飛鳳舞。心里想:人家都說唐順之學問好,字寫得好,今天親眼看他寫字也算有緣。反正他性命已在我掌握之中了。于是對唐順之說:
“念你是讀書人,就讓你多活一刻,把這張字寫完了吧!”話雖這樣說,刺客的刀刃還對準著他的頸項。
唐順之神色自若,提著斗筆飽蘸濃墨依然揮毫如飛,正當刺客看得入神時,突然,荊川先生閃電似地將筆往刺客喉間擲去。“哎……”刺客“呀”都來不及出口,身體往后便倒,手中的利刀“當啷”一聲墜落在羅磚地上,原來荊川先生把渾身的力氣全運到這筆尖上,輕輕一擲有千鈞之力。刺客的喉嚨怎么能經受得起,鮮血和墨汁混流滿地了。唐順之從容地招呼家人悄悄地把刺客抬到后園空地上埋了,從此他就更為警惕了。
金頭玉臂
唐順之先生自從刺客來行刺后,一直十分警惕,他得知倭寇對他恨之入骨,因此在他連年征戰積勞成疾后,更是戒備森嚴。他五十四那年,正在江北討賊,舊病復發,愈來愈沉重,自知要客死異鄉了,便把兒子鶴征召到床前:“為父看來不久就要離開人世,我估計即使我死后,賊人還要對我進行報復,因此,我的靈柩你要秘藏,切勿讓外人知道才好。”“父親放心,孩兒定當格外當心。”鶴征流著淚答應著。
沒幾天,唐順之歸天,遺體運回常州。鶴征想,父親生前交友很廣,人家前來吊奠總不能拒之門外,但人多雜亂,倘有疏忽,致使父親遺體受損,那怎么對得起去世的父親呢?于是想出了一個法子,做了四口同樣的棺材,同時在四個地點守靈。放有唐順之尸體的棺木則放在東下塘自家的小房子里,派得力的家將守護著,自己反而守在另一處假棺旁接待一般賓客。四處同時哀樂齊鳴,準備等服滿后分別出喪下葬。
一天清晨,只聽門人報:“有遠客來吊奠老爺!”只見一位書生模樣的人,臉容十分哀切,后面一位從人挑著一擔祭品進來。鶴征覺得來人面生,開口問道: “客人尊姓大名?從何而來?” 書生通了姓名后說: “荊川先生是我大恩人,聽到噩耗我是連夜備了祭品從丹徒趕來的。”說罷號淘大哭。 鶴征見他情真意切,開口閉口說荊川先生是他大恩人,又見他路遠迢迢備了祭品趕到這里,很是過意不去。看上去,這個人書生打扮,舉止斯文,絕不是歹徒。心想,來人這樣誠意,如不讓他在父親靈柩前吊奠,是說不過去的。于是就吩咐家將帶了這兩個人到東下塘設靈的房子里去祭奠。自己也隨后趕來。
再說那人到了東下塘房子里,一看這里雖然人并不擁擠,卻另是一種哀切的氣氛,估計是唐順之遺體的所在。于是一路號淘大哭進去,家人擺好祭品,書生就下跪磕頭祭奠。書生一磕頭,二磕頭,到三磕頭,只聽得棺木中咔嚓一聲巨響。書生立起身來,就同家人拱手告辭。這時鶴征正好趕來,再三挽留不住。書生走后,家人對唐公子說: “公子,剛才客人磕頭祭奠時,聽得棺木中‘咔嚓’聲,我嚇得毛骨悚然,恐怕有些蹊蹺。”
鶴征說:“我剛趕到,似乎也聽到這個聲音,不要出什么問題。”兩人走近靈樞一看,只見棺蓋上已裂開一條縫,顯然出了什么岔子。慌忙抬起棺蓋一看,只見荊川先生的頭和一條手臂已不知去向了。鶴征見此情狀,知道來人是歹徒,心想自己悔不該忘了先父遺囑,致使上當,尸骨不全,如何是好……想到這里不禁失聲痛哭起來,驚動了家屬、親友。大家紛紛猜測定是倭寇派人前來報復。“怎么辦呢?總不能讓為國為民討賊的唐順之先生身首異處地安葬!”于是有人提議鑄一個黃金的頭,雕一只白玉的手臂,裝在荊川先生遺體上,讓他全尸安葬。這也是表示后人對這位民族英雄的紀念。于是金頭玉臂的傳說就一直流傳至今。
定窯寶鼎
明代抗擊倭寇侵擾的著名軍事家、文學家唐順之,收藏過一件珍貴的古物,叫做定窯鼎。所謂定窯鼎,就是一只宋瓷香爐。
中國古代瓷器,很早就聞名天下。北宋宣和年間,在河北定州(今定縣)燒制的瓷器,都是供宮廷貴族使用的。制作考究、質地精良、造型美觀,世稱“定窯”。這種瓷器以白色的最為名貴,遠在四、五百年前,已經很少流傳,收藏家偶然發現一只定窯盤子或瓶子,都不惜重價搜求。何況這只定窯鼎是件大器,高一尺有奇,下有三足,上有兩耳,通身潔白如玉,晶瑩透亮。配了一個精致的老木底座,上面刻有名書法家李西涯的篆字銘文,真可說是稀世之珍。荊川先生將定窯鼎視為傳家寶,珍藏家中,不輕易示人。據說常州唐氏家譜中曾有記載。唐順之先生死后,寶鼎傳到他兒子唐凝庵手里,凝庵有一個好朋友叫周丹泉,是仿制古瓷器的高手。周在唐家看到此鼎,贊賞不已,就按照同樣的尺寸和花紋,親自跑到江西景德鎮,用最好的坯泥,釉彩仿制了一只,它的色澤款式,和真鼎絲毫不差,連唐凝庵本人看了也無法辨別真假。只有把兩只鼎放在一起比較,才能分辨出來。唐對周的手藝非常佩服,于是用四十兩銀子將復制品買了下來,和真鼎藏在一起。
到了明代萬歷末年,定窯寶鼎已經傳到唐順之先生的四世孫(唐凝庵的孫子)唐君俞之手。當時江蘇淮安有個富商名叫杜九如,到處出重價收買古玩。他早就聽到唐家定窯鼎的盛名,于是想方設法,托人介紹,來到常州唐家,再三請求一觀。唐礙于情面,即將復制品出示,杜九如一見之下,愛不釋手,死皮賴臉,糾纏不休,并拿出紋銀一千兩,硬是要唐君俞出讓,唐推卻不掉,只得讓杜把復制品買了回去,杜喜出望外,謝了介紹人二百兩銀子。
唐君俞為人厚道,生平從來未做過欺人之事。過了幾天,就托介紹人去對杜九如說:“你買去的鼎是假的,是一個復制品。”并表示愿將銀子退還。那里知道杜九如根本不相信,反以為唐要反悔,不但不要銀子,連復制品都不肯讓人家看;唐君俞無可奈何,只得親自帶了真鼎上門找杜,在真假兩鼎對比之下,杜才相信。當然,杜是不會讓唐把真鼎再帶回去的,這樣兩座定窯鼎都落入杜九如之手。
因為定窯鼎的名氣太大了,當時的古玩商都在動它腦筋。杜九如死后,定窯鼎傳給了兒子杜生之。有一個徽州古玩商王廷吾,手段陰險狠毒,他打聽到杜生之是個紈绔子弟,就成天陪著這位闊少爺到處玩樂,吃喝嫖賭,不到一年,杜就把祖上留下的萬貫家財,揮霍殆盡。王廷吾乘機借錢給杜,利上滾利,不覺已經欠王廷吾八百多兩銀子。王一看時機已到,就連嚇帶逼,指名要杜用定窯鼎作價抵債。杜生之無力還債,真假兩鼎都被王以踐價奪走。
王廷吾是一個以倒賣古董聞名的大投機商。騙到定窯鼎以后,開價要賣一萬兩銀子,一時那里去找買主!王就偽造了幾座贗品,有方的、有圓的,四出招搖撞騙。有一個泰興人季因是素聞寶鼎之名,竟化了五百兩銀子向王買了一個方的,季特地請常州人趙再思鑒定。趙是唐君俞的老朋友,在唐家見過真品,一聽季買到了唐家定窯方鼎,不禁哈哈大笑說:“唐家定鼎是圓的,怎么會變成了方的呢!”竟不屑一顧。季又氣又恨,立即具狀向衙門控告王廷吾偽造古玩、詐騙錢財,王看到情況不妙,只得請人調解,賠償了幾件古玩給季,才免去一場官司。
王廷吾有一個中表叫黃正寶,喜愛收藏古玩書畫,有一次,黃將一幅元代畫家倪云林的山水真跡托王廷吾轉賣,索價一百二十兩銀子。黃深知這位老表掮客心術不正,事先有畫上做了個暗記。果然不出所料,王背地里請畫師照原樣復制一幅,謊說畫沒有賣掉。黃派了一個精明的家人王佛元去取畫,兩人事先商定了對策。佛元到了王家一看,見畫上沒有暗記,馬上說:“我家主人叫我來取畫,他自己還要來看定窯鼎,商量買價。”廷吾信以為真,就將寶鼎取了出來,正巧黃正寶趕到,聽到古畫被掉了包,當即責問廷吾,為何以假代真?正在爭吵之時,王佛元搶過寶鼎就走,廷吾上前扯住爭奪,失手落地,這件無價之寶頓時裂成碎片,廷吾恨極,以頭猛撞黃正寶的胸口,黃躲避不及,肩部受了重傷,回家過不久就不治身死。
王廷吾一見闖下大禍,連夜棄家逃奔杭州,隱姓埋名,不敢露面。過了年余,事情慢慢過去了,王又開始活動起來,揚言定窯寶鼎仍在自己手里。當時明宗室潞藩朱常芳流寓在杭州,聽到定鼎還在,就令門客俞啟云到處尋訪。有一次,俞在西湖遇見了王廷吾,王出視復制品大肆夸耀。俞不辨真假,立刻引王去見潞藩。經過討價還價,潞藩以二千兩銀子買了焉,王得一千六百兩,俞得四百兩。王得款后就溜之大吉。
這只假鼎藏在潞藩船上,由一名廚役保管,有一次潞藩想要看鼎,命廚役開閘取出,不料一個失手,折斷了一只鼎足,廚役恐懼萬分,當即投水自殺。
不久,清兵大舉入杭,潞藩倉皇撤退,這座斷了足的定窯鼎復制品,被家人沉入錢塘江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