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捻拼音,捻怎么讀,捻是什么意思,捻組詞,捻成語組詞
|
讀音:niǎn,niē 拼音:nian |
筆劃:11 部首:扌 |
|
捻組詞
|
【捻】的字相關解釋 (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基本字義 捻 讀音: niǎn
- 名詞 參見「捻匪」條。
- 名詞 用手指將紙、線搓揉成條狀物。 【組詞】:「燈捻」、「麻捻」、「藥捻子」。《兒女英雄傳.第四回》:「右手拿著一個火紙捻兒。」
- 動詞 驅趕。 【組詞】:「將那條狗捻走。」《醒世姻緣傳.第七八回》:「再要扯謊,伊老哥你打了他不算,我捻了他不給他房住。」
- 動詞 用手指搓揉。 【組詞】:「捻繩」、「捻胡子」。《西游記.第三八回》:「你可把他都捻 就了筋,單擺在那四十里路上兩旁,教那些人不放鷹犬,拿回城去。」
其他字義 捻 讀音: niē
- 動詞 捏,用拇指與其余手指夾住。唐.裴說〈聞砧〉詩:「愁捻銀針信手縫,惆悵無人試寬窄。」《紅樓夢.第六回》:「寶玉紅漲了臉,把他的手一捻。」
【捻】的字相關解釋 (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基本字義 捻 讀音: niǎn
- 1 用手指搓揉成的條狀物。 【組詞】:燈捻、紙捻、藥捻子
- 2 用手指搓揉。 【組詞】:捻繩、捻胡子 ◎
|
捻字的基本解釋: 捻 niǎn 用手指搓轉(zhu刵 ):捻麻繩。 搓成的條狀物:燈捻兒。 捻 niē 古同“捏”,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夾住。 筆畫數:11; 部首:扌; |
捻字的詳細解釋: 捻 niǎn 【動】 (形聲。從手,念聲。本義:用手指搓轉) 同本義〖twistwiththefingers〗 輕攏慢捻抹復挑。——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又如:捻就(揉縮);捻髯(用手指搓著腮上的胡須);捻斷髭須(比喻費盡心思);捻繩;捻燈芯;將兩股紗捻成一根線 領導〖lead〗 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賈仲明《凌波仙》 驅逐;追趕〖drive〗。如:捻出門(驅趕出家門) 聚;聚合成股。因稱成群的人為捻。亦為清代中葉后反政府農民武裝捻子或捻軍的簡稱〖assemble〗。如:捻分子(湊分子);捻信(火藥引線);捻黨(清軍對捻軍的稱呼) 用同“撈”〖fishout〗。如:捻河泥 拿;捏;提;舉〖take;holdup〗 閑捻紫簫吹。——杜牧《杜秋娘》 又如:捻著汗(捏著汗) 捻 niǎn 【名】 用線、紙等搓成的條狀物〖thingstwistedintoalong,slenderform〗 寧戀本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西游記》 又如:燈捻;紙捻兒 另見niē 捻度 niǎndù 〖twist〗∶表示繩線強度的每英寸線所繞的圈數 〖numberofturns(ortwists)〗∶在單位長度的紗中,纖維所捻成的回旋數,紗的強度主要由捻度決定,一般捻度大強度也大 捻接 niǎnjiē 〖splice〗將(兩根繩子或一根繩子的)兩個部分連結在一起 捻軍 Niǎnjūn 〖theNianArmy〗清朝的一支農民起義隊伍(1852—1868),活動在安徽北部和河南一帶,主要領袖有張洛行、賴文光等。曾在太平天國領導下與太平軍配合作戰。1866年分為東、西兩支,最后被清軍消滅 捻捻轉兒 niǎnnianzhuànr 〖whirligig〗兒童玩具,用木頭或塑料等制成,扁圓形,中間有軸,一頭尖,玩時用手捻軸使旋轉 捻碎 niǎnsuì 〖twistintopieces〗捻成粉末 香煙在我手中捻碎了 捻熄 niǎnxī 〖butt〗踩滅(如香煙使之成為煙頭) 匆匆捻熄香煙,立正 捻著鼻子 niǎnzhebízi 〖submittohumiliation〗形容克制忍耐,受了氣也不敢發作 朝奉帶了舵公到湯少爺船上磕頭,謝了說情的恩,捻著鼻子回船去了。——《儒林外史》 亦作“捏著鼻子” 捻轉兒 niǎnzhuànr 〖teetotum〗寫有字母、用作升官圖、登山圖等游戲的以決定參與者得分多少、進行游戲的小陀螺 捻子 niǎnzi 〖spill〗∶用來點燈、點煙斗、點火的小紙、棉捻 紙捻子 〖wick〗∶經捻或紡在一起的一束纖維,常用棉紗做,利用毛細作用吸油燃燒 捻 niē 【動】 捏,揉塑〖presswithfingers〗。如:捻土成香(捏泥成香);捻塑(揉捏塑造);捻著鼻子(形容忍氣吞聲的樣子) 握持〖hold〗。如:捻香(持香禮拜);捻掿(用兩個指頭捏住) 按〖press〗。如:捻管(按抑管孔。吹奏管樂器的手法) 堵塞〖stuff;stop〗。如:捻船(泥船縫) 另見niǎ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