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州十首 / 作者:蘇軾 |
沙頭煙漠漠,來往厭喧卑。
野市分獐鬧,官船過渡遲。
游人多問卜,傖叟盡攜龜。
日暮江天靜,無人唱楚辭。
|
|
荊州十首解釋:
《荊州十首》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
沙頭煙漠漠,
來往厭喧卑。
野市分獐鬧,
官船過渡遲。
游人多問卜,
傖叟盡攜龜。
日暮江天靜,
無人唱楚辭。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蘇軾游歷荊州的景象,表達了他對寧靜和古老文化的向往。
詩的開頭,蘇軾以“沙頭煙漠漠”來形容荊州的景象。這里的“沙頭”指的是荊州地區的沙地,而“煙漠漠”則是形容沙地上升起的煙霧或塵埃,給人以朦朧、模糊的感覺。
接下來,蘇軾寫道“來往厭喧卑”,表達了他對繁忙喧囂的城市生活的厭倦和追求寧靜的心情。他渴望遠離喧囂,尋找內心的寧靜。
下一句“野市分獐鬧,官船過渡遲”描述了野市上人們的喧鬧和官船過渡的緩慢。這里的“野市”指的是野外的市集,人們在這里交易和嬉鬧,而“官船過渡遲”則是指官方運輸船只的行進緩慢。這兩句描繪了社會的繁忙和不順暢,與蘇軾內心追求的寧靜形成了鮮明對比。
接著,蘇軾寫道“游人多問卜,傖叟盡攜龜”,暗示了當地游人對占卜和預測未來的熱衷。同時,他提到了“傖叟”,指的是老年人,他們帶著龜殼,可能是用來占卜的道具。這里表達了人們對未來的渴望和追尋。
最后兩句“日暮江天靜,無人唱楚辭”描繪了傍晚時分江面的寧靜和無人吟唱楚辭的景象。這里的“江天靜”表達了寧靜的氛圍,而“無人唱楚辭”則暗示了楚辭的遺失和無人傳承的悲哀。蘇軾以此來反襯出自己對寧靜和傳統文化的珍視。
整首詩以荊州的景象為背景,通過對繁忙喧囂與內心寧靜的對比,表達了蘇軾對寧靜和傳統文化的向往。他通過描繪游人問卜、老年人攜龜以及無人唱楚辭的場景,呈現了對傳統文化的憂慮和珍視。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傳遞了作者對寧靜與傳統文化的深思和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