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州十首 / 作者:蘇軾 |
朱檻城東角,高王此望沙。
江山非一國,烽火畏三巴。
戰骨淪秋草,危樓倚斷霞。
百年豪杰盡,擾擾見魚蝦。
|
|
荊州十首解釋:
《荊州十首》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朱檻城東角,高王此望沙。
江山非一國,烽火畏三巴。
戰骨淪秋草,危樓倚斷霞。
百年豪杰盡,擾擾見魚蝦。
中文譯文:
紅色欄桿,城墻東角,高王在此眺望沙灘。
江山并非只屬于一個國家,敵軍的烽火引起了三個地方的人的恐懼。
戰場上的尸骨淪為秋草,危樓依靠在殘霞之間。
百年來的英雄豪杰盡化為烏有,只剩下無聊的人們看魚蝦。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荊州的景象和歷史。荊州位于長江中游,是一個關鍵的戰略要地。詩人蘇軾通過描寫城墻上的紅色欄桿、高王俯瞰沙灘,展示了荊州的威嚴和重要性。
詩中提到的江山并非一國,指的是荊州作為邊境地區,受到了多個國家的爭奪和侵略。烽火畏三巴,指的是荊州的敵人來自西南方向的巴蜀地區,他們的烽火使得荊州的人民感到恐懼。
接下來的兩句描述了戰爭的殘酷景象。戰場上的戰骨淪為秋草,表現了悲壯的場面。危樓倚斷霞,暗示了荊州的城樓已經遭到破壞,形勢危急。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于歷史和英雄的思考。百年來的英雄豪杰盡化為烏有,暗示了戰爭的殘酷和英雄的消逝。擾擾見魚蝦,形容時局動蕩,豪杰已經難以顯現,而平庸之輩卻層出不窮。
整首詩詞通過對荊州的描繪,展示了戰爭帶來的破壞和英雄的消逝,表達了詩人對于歷史變遷和人生命運的思考。它以簡潔而有力的語言,刻畫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們的命運,展現了蘇軾深邃的思想和對歷史的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