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英臺(水后) / 作者:劉辰翁 |
昨朝晴,今朝雨。
渺莽遽如許。
厭聽兒童,總是漲江語。
是誰力挽天河,誤他仙客,并失卻、乘槎來路。
斷腸苦。
翦燭深夜巴山,酒醒聽如故。
勃窣荷衣,墮淚少干土。
從初錯鑄鴟夷,不如歸去,到今此、欲歸何處。
|
|
祝英臺(水后)解釋: 《祝英臺(水后)》是宋代劉辰翁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昨朝晴,今朝雨。
渺莽遽如許。
厭聽兒童,總是漲江語。
是誰力挽天河,誤他仙客,
并失卻、乘槎來路。
斷腸苦。
翦燭深夜巴山,
酒醒聽如故。
勃窣荷衣,墮淚少干土。
從初錯鑄鴟夷,
不如歸去,
到今此、欲歸何處。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人生的無常和無奈。詩人抒發了對人世間繁華變幻的感慨,表達了對往事的懷念和對失去的追求的無奈之情。他觸景生情,感嘆過去的晴朗如今變成了陰雨,世事變幻莫測,如此快速而無法預料。詩人厭倦了聽到兒童們的嬉笑聲,只聽到了漲滿了江河的潮水聲。他思考誰能夠改變天河的流動,卻誤導了那位仙客,并失去了他來的路。這讓他感到心碎和痛苦。
深夜里,他剪斷了燭花,坐在巴山深處,清醒過來卻聽到了熟悉的聲音,仿佛回到了往昔。他的衣襟濕透了,淚水滴落在干燥的土地上卻沒有干涸。他認為自己從一開始就錯了,像鑄造一把銳利的劍,卻不如回歸最初的狀態。而到了現在,他渴望回歸,卻不知道要回到哪個地方。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人生變幻無常的感慨和對失去的追憶之情。詩中的景物和情感相互交織,通過對天氣、兒童聲音和燭花的描繪,展現了詩人內心的掙扎和痛苦。詩人對過去的美好和追求的失去感到深深的遺憾,同時也表達了對歸途未卜的迷茫之情。整首詩情感激蕩,意境深遠,給人以深思與共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