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英臺(席間詠繩球) / 作者:劉辰翁 |
看師師、成蝶蝶。
蹙盡不成疊。
欲試搔頭,花重怎堪捻。
是誰拋過東墻,今無赤鳳,夢得似、那人身捷。
年時臘。
曾笑梅梢和豆,去月忽如莢。
便向龍門,無復釧金接。
待教開支瓊林,閬仙重見,又誰念、昆明前劫。
|
|
祝英臺(席間詠繩球)解釋: 《祝英臺(席間詠繩球)》是宋代劉辰翁所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看師師、成蝶蝶。
蹙盡不成疊。
欲試搔頭,花重怎堪捻。
是誰拋過東墻,今無赤鳳,夢得似、那人身捷。
年時臘。
曾笑梅梢和豆,去月忽如莢。
便向龍門,無復釧金接。
待教開支瓊林,閬仙重見,又誰念、昆明前劫。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述了一個關于詠繩球的場景。詩人觀察到繩球師傅的技藝精湛,像成長為美麗的蝴蝶一樣。繩球在他的手中蹙成各種姿態,但卻不會亂成一團。詩人有些好奇地想試試自己搔頭的技巧,但花重的發髻如何能輕易地解開呢?詩中提到一個人曾經拋過東墻,指的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但現在無法再見到他飛翔的紅鳳凰,只能在夢中感受他的身姿的敏捷。
接下來,詩人回憶起過去的歲月,他曾經開懷大笑著觀賞梅花和豆蔻花的美景,但那些美好的時光卻很快地過去,就像豆蔻花一樣短暫。詩人希望能夠重新回到龍門,但不再能夠得到那些珍貴的金釧接引。他期待著能夠學習開啟瓊林的方法,重新見到閬仙,但他不知道是否還有人記得他在昆明所經歷的前世劫難。
這首詩詞通過詠繩球的場景,表達了詩人對技藝的贊嘆和對逝去時光的回憶。詩人通過對細節的描繪,展示了他對技藝精湛的崇拜和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之情。整首詩詞情感深沉,語言優美,通過意象的運用,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充滿詩意和回憶的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