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人游嵩山十二題其六·玉女搗衣石 / 作者:范仲淹 |
但見巖前砧,誰聞月下杵。
金文與鐵色,璨璨知千古。
試問搗衣仙,何如補天女。
|
|
和人游嵩山十二題其六·玉女搗衣石解釋: 《和人游嵩山十二題其六·玉女搗衣石》是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嵩山上的一塊石頭,形象地比喻為玉女搗衣。以下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只見巖前有人在搗衣,卻無人聽見月下有杵聲。金色的文字與鐵色的杵,閃耀著光芒,被人們知曉千古。試問搗衣的仙女,與傳說中的補天女相比如何?
詩意:
這首詩以嵩山上的一塊石頭為題材,通過描繪石頭上的搗衣場景,表達了作者對自然景觀的贊美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思考。詩中通過對金色文字和鐵色杵的描繪,展示了石頭的美麗和歷史價值。作者進一步提問,搗衣的仙女與傳說中的補天女相比,哪一個更加出色。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展示了范仲淹對自然景觀的細膩觀察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思考。通過將石頭比喻為搗衣的仙女,作者將自然景觀與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賦予了石頭以人的形象和活力。金色的文字和鐵色的杵象征著文化的瑰寶和歷史的沉淀,璨璨的光芒表明這份文化價值將被傳承千古。最后的提問則引發(fā)了讀者對傳統(tǒng)文化與神話傳說的思考,探討了人與自然、人與文化之間的關系。
總體而言,這首詩以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通過對自然景觀和傳統(tǒng)文化的描繪,展示了作者對美的追求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思考,同時也引發(fā)了讀者對人與自然、人與文化之間關系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