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浣沙溪(黃鐘·第二) / 作者:周邦彥 |
貪向津亭擁去車。
不辭泥雨濺羅襦。
淚多脂粉了無余。
酒釅未須令客醉,路長終是少人扶。
早教幽夢到華胥。
|
|
浣沙溪(黃鐘·第二)解釋: 《浣沙溪(黃鐘·第二)》是宋代文人周邦彥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貪向津亭擁去車。
不辭泥雨濺羅襦。
淚多脂粉了無余。
酒釅未須令客醉,
路長終是少人扶。
早教幽夢到華胥。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女子貪圖享樂而走向邊遠之地的情景。女子不顧泥雨濺濕了她的羅襦,她的臉上的脂粉已經被淚水模糊,她的目的是要盡情地飲酒,但并不需要別人催促她,因為她已經自醉了。她走的路很長,但最終在這條路上沒有人能夠扶助她。詩末提到她早早就有一個幽夢,夢見到了傳說中的華胥國。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女子的形象,表達了對于享樂的追求和人生的無常的思考。女子貪圖享受,不顧一切地前往津亭,這里可能是一個遠離喧囂的地方,可以盡情地放縱自己。她不在意泥雨沾濕了她的衣袍,這種不計較外界環境的態度體現了對于物質享受的執著。然而,她的臉上的脂粉已經被淚水模糊,這可能是她在享受之后感到內心的孤獨和痛苦。她醉心于享樂,不需要別人催促,這表明她對于快樂的追求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和自我滿足。然而,她走的路很長,卻沒有人能夠扶助她。這或許暗示著人生的無常和寂寞,即使追求享樂,最終也難以得到真正的幸福和滿足。詩的最后,提到她早早就有一個幽夢,夢見了華胥國。華胥國是傳說中的仙境,這里代表著一種超越塵世的理想境界。這個夢境或許是對于現實的反思,暗示著她對于追求物質享受的行為產生了一些疑問和迷思。整首詩以簡潔而形象的語言,描繪了女子的形象和內心的沖突,通過對對比和意象的運用,傳達了一種對于人生追求和快樂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