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浣沙溪(黃鐘·第三) / 作者:周邦彥 |
不為蕭娘舊約寒。
何因容易別長安。
預愁衣上粉痕干。
閣合深沈燈焰喜,小爐鄰近酒杯寬。
為君門外脫歸鞍。
|
|
浣沙溪(黃鐘·第三)解釋: 《浣沙溪(黃鐘·第三)》是宋代詩人周邦彥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不為蕭娘舊約寒。
何因容易別長安。
預愁衣上粉痕干。
閣合深沈燈焰喜,小爐鄰近酒杯寬。
為君門外脫歸鞍。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種別離之情。詩人表達了對離別的痛苦和思念之情,以及對將來可能的困難和不確定性的憂慮。詩中的主題是詩人與愛人分別的場景,表達了離別時的苦悶和無奈之情。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凄婉的語言抒發了詩人內心的愁思。詩的開頭寫道“不為蕭娘舊約寒”,表達了詩人不愿意讓蕭娘受冷的決心。接著,詩人表達了他們分別的原因:“何因容易別長安”,長安是古代中國的首都,代表了安穩固定的生活,而分別卻打破了這種穩定。接下來的兩句“預愁衣上粉痕干”,暗示了詩人預感到離別后的思念之情,使他的衣袖上的粉痕已經干了。這里的“粉痕”可以理解為愛人的淚痕。
接著,詩人描繪了詩中的一些景物,如深沈的燈焰和鄰近的酒杯,這些景物給詩人帶來了些許歡喜,但也只是一時的喜悅。最后一句“為君門外脫歸鞍”,表達了詩人準備離開的決心,他將放下鞍轡,脫離馬鞍,離開愛人的門外。
整首詩詞以簡短而有力的語言描繪了詩人內心的離愁別緒,表達了對離別的痛苦和對未來的擔憂。通過描寫一些細節和景物,詩人巧妙地展示了自己的情感,使讀者能夠感受到他內心的痛苦和思念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