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沂游武昌,以酴醾花菩薩泉見餉,二首 / 作者:蘇軾 |
君言西山頂,自古流白泉。
上為千牛乳,下有萬石鉛。
不愧惠山味,但無陸子賢。
愿君揚其名,庶托文字傳。
寒泉比吉士,清濁在其源。
不食我心惻,於泉非所患。
嗟我本何有,虛名空自纏。
不見子柳子,余愚污溪山。
|
|
杜沂游武昌,以酴醾花菩薩泉見餉,二首解釋:
《杜沂游武昌,以酴醾花菩薩泉見餉,二首》是蘇軾在宋代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我為您提供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君說西山巔,古來有白泉。
上為千牛奶,下有萬石鉛。
雖無陸子賢,味道勝惠山。
愿君傳揚名,讓文字永傳。
寒泉比吉士,源頭清濁分。
它不傷我心,泉水并不受困。
唉,我本無所求,虛名只自纏。
不見子柳子,我這愚人染山溪。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蘇軾游歷武昌時所見所感。他聽到有人說西山巔上有一道名為白泉的泉水,這泉水源頭上方像是奶汁,下方則像是鉛礦。雖然沒有陸子賢那樣的名士評價,但這泉水的味道卻勝過了有名的惠山泉水。蘇軾希望能將這個泉水的美名傳揚出去,以便后世人知曉。他認為這泉水比起吉士們來說更加純凈,泉水的清澈與渾濁之分在源頭就能區(qū)分開來。蘇軾覺得這泉水并不會傷害他的心靈,它并不受到他的困擾。詩的結(jié)尾,蘇軾感嘆自己并沒有像子柳子那樣的才華,自己只是一個染污了山溪的愚人。
賞析:
這首詩以對泉水的贊美和自我反思為主題。蘇軾通過描繪白泉的奇特景象,展示了自然界的神奇之處。他以一種欣賞的心態(tài),將泉水的味道與惠山泉相比較,表達了對這個泉水獨特價值的認可。同時,他也抒發(fā)了對自身才華的不滿,以及對虛名的反思。他將自己比作一個染污了山溪的愚人,暗示自己在文學才華方面的局限和對名利的淡漠態(tài)度。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和對比的手法,表達了對自然與人生的思考與感慨。
這首詩詞展示了蘇軾對自然景觀的敏感和對人生的深思。同時,通過對自身的反省,他也呼喚著對真正才華的追求,超越虛名的束縛。這使得這首詩具有一種哲理性的意味,引發(fā)讀者對于個人價值與名利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