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恨春遲(大石調) / 作者:張先 |
好夢才成又斷。
日晚起、云亸梳鬟。
秀臉拂新紅,酒入嬌眉眼,薄衣減春寒。
紅柱溪橋波平岸。
畫閣外、落日西山。
不分閑花并蒂,秋藕連根,何時重得雙眼。
|
|
恨春遲(大石調)解釋: 《恨春遲(大石調)》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張先。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恨春遲(大石調)
好夢才成又斷。
日晚起、云亸梳鬟。
秀臉拂新紅,酒入嬌眉眼,薄衣減春寒。
紅柱溪橋波平岸。
畫閣外、落日西山。
不分閑花并蒂,秋藕連根,何時重得雙眼。
譯文:
美好的夢剛成真又破碎。
太陽向晚升起,云朵像梳理著妝飾的發髻。
秀麗的面容輕拂著新綻的紅顏,美酒滋潤著嬌媚的眉眼,薄衣減輕了春寒。
紅柱溪橋上水波平靜地流過岸邊。
畫閣外,夕陽西下山頭。
不分開的閑花并蒂,秋藕連根,何時能再次重聚雙眼。
詩意和賞析:
《恨春遲(大石調)》以流暢婉約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和美好事物短暫的感嘆和悲慟之情。詩中以春日為背景,描繪了一個短暫而美好的時刻,然而這美好卻轉瞬即逝。
首句"好夢才成又斷"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夢境的渴望與失落,暗示了人生中美好事物常常短暫而易逝的現實。接下來的描寫中,太陽向晚升起,云朵飄動,營造出溫婉的氛圍。詩中的女子擁有秀麗的面容和嬌媚的眉眼,她的容貌和情態被詩人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來。同時,紅柱溪橋和夕陽西下的畫面,為詩詞增添了一絲寂寥和凄美。
最后兩句"不分閑花并蒂,秋藕連根,何時重得雙眼"寄托了作者對美好事物永恒存在的渴望。閑花并蒂和秋藕連根都是指不分離的事物,詩人借此表達了對幸福美好的追求,希望能夠再次擁有失去的美好和完整。
整首詩以流暢的語言、細膩的描寫和含蓄的情感,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短暫而易逝的感嘆和對永恒美好的渴望,給讀者帶來了一種凄美而深刻的詩意體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