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子由與顏長道同游百步洪相地筑亭種柳 / 作者:蘇軾 |
平明坐衙不暖席,歸來閉閣閑終日。
臥聞客至倒屣迎,兩眼蒙籠余睡色。
城東泗水步可到,路轉河洪翻雪白。
安得青絲絡駿馬,蹙踏飛波柳陰下。
奮身三丈兩蹄間,振鬣長鳴聲自干。
少年狂興久已謝,但憶嘉陵繞劍關。
劍關大道車方軌,君自不去歸何難。
山中故人應大笑,筑室種柳何時還。
|
|
和子由與顏長道同游百步洪相地筑亭種柳解釋:
這首詩詞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和子由與顏長道同游百步洪相地筑亭種柳》。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清晨坐官府,坐在寒冷的床榻上,
回來后閉門閣,整日閑散。
躺下時聽見客人來了,我趕緊換好鞋迎接,
兩只眼睛還帶著睡意。
城東有一條小溪,步行可到,
轉過路口,河水翻滾著雪白的浪花。
我多么希望能有一匹駿馬,
踏著飛波,在柳樹的陰影下快馳。
奮身躍起,三丈高,兩蹄間飛濺著波浪,
振動著鬃毛,長鳴聲在空中回蕩。
年少時的狂興已經久已消退,
只是回憶著嘉陵江繞過劍門關。
劍門關上的大道車轍明顯,
你自己不去歸還有何難?
山中的老友應該大笑不止,
筑房子種柳樹何時能夠再來?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蘇軾平日的生活和內心的情感。詩人在官府的床榻上清晨坐著,感到寒冷和孤獨。回到家后,他閉門不出,整天過著閑散的生活。然而,當有客人來訪時,他依然急忙起身迎接,雖然眼睛還帶著睡意。這種場景揭示了蘇軾作為文人官員的生活,表達了他渴望社交和交流的心情。
詩中提到的城東泗水是一條小溪,通過步行即可到達。河水在路口處翻滾,形成雪白的浪花。蘇軾幻想著能夠騎著駿馬,踏著波浪,在垂柳的陰影下奔馳。這種愿望反映了他對自由和奔放的向往,同時也揭示了他對自然風景的熱愛。
在詩的后半部分,蘇軾表達了對年少時狂放不羈的情感的懷念。他回憶起嘉陵江繞過劍門關的美景,劍門關大道上的車轍仍然清晰可見。他向朋友提問,為何不再去劍門關歸來?這是一種對過去的懷舊和對友情的思念之情。詩的結尾,蘇軾希望能再次造訪山中的友人,一起修建房屋,種植柳樹,共度時光。
整首詩詞通過描繪詩人的日常生活、對自然美景的向往以及對過去的回憶,表達了蘇軾內心的情感和對友情的思念。這首詩詞展示了蘇軾獨特的感受力和對自然、人情的細膩觸動,具有深情和意境的特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