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題石經院三首 / 作者:蘇軾 |
蔥蒨門前路,行穿翠密中。
卻來堂上看,巖谷意無窮。
夭矯庭中檜,枯枝鵲踏消。
瘦皮纏鶴骨,高頂轉龍腰。
窈窕山頭井,潛通伏澗清。
欲知深幾許,聽放轆轤聲。
|
|
留題石經院三首解釋:
詩詞:《留題石經院三首》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蔥蒨門前路,行穿翠密中。
卻來堂上看,巖谷意無窮。
夭矯庭中檜,枯枝鵲踏消。
瘦皮纏鶴骨,高頂轉龍腰。
窈窕山頭井,潛通伏澗清。
欲知深幾許,聽放轆轤聲。
中文譯文:
翡翠般的小徑通往蔥郁的門前,
我步行穿行在茂密的草木間。
我來到堂上觀賞,
山巖和山谷的意境無窮無盡。
高大的庭院里有參天的檜樹,
枯枝上鵲鳥輕輕踏過。
干瘦的樹皮纏繞著鶴骨,
高聳的樹頂彎曲如龍腰。
山頂的井泉幽深秀美,
悄悄地流淌進隱蔽的山澗清泉。
想要知道其中的深意有多少,
就聽那放置在輪軸上的車聲。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蘇軾在石經院留題的三首詩之一。整首詩描繪了一個幽靜的山谷景色,展示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細膩觀察和感悟。
詩的開頭描述了一條蔥郁的小徑,詩人穿行其中,感受著草木的茂盛。接著,詩人來到一座庭院,通過觀賞山巖和山谷,體驗到了無限的意境和韻味。
接下來,詩人以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庭院中的景物。高大的庭院里有一棵參天的檜樹,枯枝上的鵲鳥輕輕地踏過,形成了一幅獨特的畫面。樹皮干瘦而有質感,纏繞著鶴骨,而樹的高頂彎曲得像龍腰一樣。
詩的最后部分描繪了山頂的井泉,它隱蔽在山巒之間,清泉悄悄地流淌進隱蔽的山澗,展示了山水之間的幽深秀美。詩人告訴讀者,如果想要深入了解這一切的深意,就要傾聽放在輪軸上的車聲。
整首詩以細膩的描寫和生動的意象,將山谷的景色展現在讀者面前。通過詩人的觀察和感悟,讀者可以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妙和詩人對自然的贊嘆之情。詩中還蘊含了深意,通過聽放轆轤聲,暗示了通過靜心聆聽,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自然的奧秘。整首詩以蘇軾獨特的筆觸和感悟展現了他對自然景色的細膩描繪和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