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應 / 作者:蘇軾 |
高田生黃埃,下田生蒼耳。
蒼耳亦已無,更問麥有幾。
蛟龍睡足亦解慚,二麥枯時雨如洗。
不知雨従何處來,但聞呂梁百步聲如雷。
試上城南望城北,際天菽粟青成堆。
饑火燒腸作牛吼,不知待得秋成否。
半年不雨坐龍慵,共怨天公不怨龍。
今朝一雨聊自贖,龍神社鬼各言功。
無功日盜太倉谷,嗟我與龍同此責。
勸農使者不汝容,因君作詩先自劾。
|
|
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應解釋:
《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應》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高田生黃埃,
下田生蒼耳。
蒼耳亦已無,
更問麥有幾。
譯文:
高地上產生黃色塵土,
低地上長出青苗。
青苗已經沒有了,
進一步問麥子還有多少。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長時間不下雨的干旱景象。高地上的土地產生了黃色的塵土,低地上的苗子也已經干枯,蒼耳(指小麥)已經沒有了。詩人關切地問麥子還有多少剩下。
賞析:
蘇軾通過描寫干旱的景象,表達了對雨水的渴望和對農作物的擔憂。詩中的黃埃和蒼耳形象生動地反映了干旱的程度,揭示了農民們面臨的困境和苦難。蛟龍睡足亦解慚,二麥枯時雨如洗,表達了對大雨的盼望和希望能夠解決干旱帶來的困境。詩中的呂梁百步聲如雷的描寫,凸顯了雨聲的威力和莊嚴,展示了大自然的力量。最后,詩人以自我勸誡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對于災害的無奈和對農民的同情。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干旱的景象,通過對自然現象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農民困境的關注和對天災的無奈感。這首詩詞以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展示了蘇軾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同時也體現了他對農民和人民的同情和關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