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滿江紅(送信守鄭舜舉郎中赴召) / 作者:辛棄疾 |
湖海平生,算不負、蒼髯如戟。
聞道是、君王著意,太平長策。
此老自當兵十萬,長安正在天西北。
便鳳凰、飛詔下天來,催歸急。
車馬路,兒童泣。
風雨暗,旌旗濕。
看野梅官柳,東風消息。
莫向蔗庵追語笑,只今松竹無顏色。
問人間、誰管別離愁,杯中物。
|
|
滿江紅(送信守鄭舜舉郎中赴召)解釋: 《滿江紅(送信守鄭舜舉郎中赴召)》是宋代詩人辛棄疾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滿江紅(送信守鄭舜舉郎中赴召)
湖海平生,算不負、蒼髯如戟。
聞道是、君王著意,太平長策。
此老自當兵十萬,長安正在天西北。
便鳳凰、飛詔下天來,催歸急。
車馬路,兒童泣。
風雨暗,旌旗濕。
看野梅官柳,東風消息。
莫向蔗庵追語笑,只今松竹無顏色。
問人間、誰管別離愁,杯中物。
譯文:
長久以來,我奮斗在湖海之間,盡我所能,如同一位有著濃密胡須的勇士。聽說君王關注著國家的安寧,有著長遠的計劃。作為一位老將,我自愿帶領十萬兵馬,目的地是位于長安天空西北的地方。就像鳳凰一樣,皇帝的詔書從天空飛降,催促我盡快歸來。
車馬行進在道路上,兒童們流淚送別。
風雨交加,軍旗被雨水打濕。
看著郊野上的梅花和官柳,它們傳遞著東風的消息。
不要笑話我留在蔗庵的家人,現(xiàn)在他們看不到松竹的顏色。
問這紛紛擾擾的人世間,誰能顧及別離的憂傷,杯中的美酒卻是無情的。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辛棄疾的個人經歷為背景,展現(xiàn)了他對國家的忠誠和對時局的關切。詩人自稱“蒼髯如戟”,表達了他作為一位勇士,一位老將的決心和責任感。他聽說君王有著治理國家的雄心壯志,愿意積極參與,為國家的太平安寧盡一份力量。
詩中描繪了出征的場景,車馬行進,兒童淚別,風雨交加,彰顯了辛棄疾對邊疆戰(zhàn)事的真實描寫和對士兵家屬的同情。詩末提到松竹無顏色,暗示了戰(zhàn)亂中家園的凄涼和人們離別的痛苦。
最后兩句表達了辛棄疾對人世間繁華紛擾的無奈和對別離的思念。他問世間誰能顧及別離的痛苦,杯中的美酒卻無情地流淌。這種反襯表達了詩人對時局的憂慮和對個人命運的無奈,同時也抒發(fā)了對家國和親人的深情。
《滿江紅(送信守鄭舜舉郎中赴召)》以深情的筆觸描繪了辛棄疾的忠誠和對家國憂患的心情,同時也詩詞:《滿江紅(送信守鄭舜舉郎中赴召)》
朝代:宋代
作者:辛棄疾
湖海平生,算不負、蒼髯如戟。
聞道是、君王著意,太平長策。
此老自當兵十萬,長安正在天西北。
便鳳凰、飛詔下天來,催歸急。
車馬路,兒童泣。
風雨暗,旌旗濕。
看野梅官柳,東風消息。
莫向蔗庵追語笑,只今松竹無顏色。
問人間、誰管別離愁,杯中物。
中文譯文:
湖海之間度過了我一生,我將不辜負這一切,胡須濃密如戟。
聽說君王對國家的安危有所關注,有著治理太平的長遠計劃。
作為一位老兵,我自愿帶領十萬將士,目的地是長安城的天空西北。
如同鳳凰一樣,皇帝的詔書從天而降,催促我迅速歸來。
車馬行駛在道路上,兒童們哭泣送別。
風雨陰沉,軍旗濕潤。
看著郊野上的野梅和官柳,它們傳遞著東風的消息。
不要嘲笑我在蔗庵留下的家人,此刻他們看不到松竹的顏色。
問世間,誰會顧及別離的憂愁,只有杯中的酒物。
詩意和賞析:
《滿江紅(送信守鄭舜舉郎中赴召)》這首詩是辛棄疾寫給鄭舜舉的送別之作。詩中表達了辛棄疾對國家的忠誠和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詩的前半部分,辛棄疾自稱“蒼髯如戟”,表示自己雖然年邁,但仍有為國家出力的決心。他聽說君王對國家的安危有所關注,有著改善國家狀況的長遠計劃。因此,辛棄疾自愿帶領十萬將士,奔赴長安城北,以執(zhí)行皇帝的命令。
詩的后半部分,通過描繪出征的情景,突出了別離之苦和戰(zhàn)爭的殘酷。車馬奔走,兒童泣別,風雨交加,軍旗濕潤,表達了軍人遠離家鄉(xiāng)、面臨艱難困苦的境遇。而詩中提到的野梅和官柳,代表著春天的消息,暗示著詩人對家人的思念。
最后兩句“莫向蔗庵追語笑,只今松竹無顏色。問人間、誰管別離愁,杯中物。”表達了辛棄疾對家人的囑托和對世俗之事的無奈。他告誡家人不要以輕慢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的離別,因為此刻的戰(zhàn)亂已使得家園失去了昔日的美景。他感嘆世間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