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任伋通判黃州兼寄其兄孜 / 作者:蘇軾 |
吾州之豪任公子,少年盛壯日千里。
無媒自進誰識之,有才不用今老矣。
別來十年學不厭,讀破萬卷詩愈美。
黃州小郡隔溪谷,茅屋數家依竹葦。
知命無憂子何病,見賢不薦誰當恥。
平泉老令更可悲,六十青衫貧欲死。
桐鄉遺老至今泣,潁川大姓誰能箠。
因君寄聲問消息,莫對黃鷂矜爪觜。
|
|
送任伋通判黃州兼寄其兄孜解釋:
《送任伋通判黃州兼寄其兄孜》是蘇軾的一首詩,下面是對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吾州之豪任公子,
少年盛壯日千里。
無媒自進誰識之,
有才不用今老矣。
別來十年學不厭,
讀破萬卷詩愈美。
黃州小郡隔溪谷,
茅屋數家依竹葦。
知命無憂子何病,
見賢不薦誰當恥。
平泉老令更可悲,
六十青衫貧欲死。
桐鄉遺老至今泣,
潁川大姓誰能箠。
因君寄聲問消息,
莫對黃鷂矜爪觜。
詩意:
這首詩是蘇軾寫給他的友人任伋的送別之作。詩中表達了對任伋的贊賞和祝福,同時也借此抒發了蘇軾對自己年華逝去、才華不再被重視的感慨。詩人在送別之際,思考了人生的變遷和命運的無常,描繪了黃州的風景和社會現實,以及他對朋友的期望和對自己的自省。
賞析:
這首詩以蘇軾獨特的筆觸展示了他對友人的情感和對自身境遇的思考。首兩句表達了蘇軾對任伋的贊賞,稱他為“吾州之豪任公子”,形容他年輕有為,壯健的時光如飛馳的馬一般。接下來的兩句表達了蘇軾對自己的感慨,他認為自己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來展示自己的才華,現在已經老去,無法再有所作為。
接下來的幾句中,蘇軾描述了黃州的景色和社會現實,黃州是一個小郡,隔著溪谷,茅屋幾家,依靠竹葦而建。這種平凡的景象反映了社會的底層和貧困的現實,也體現了蘇軾對社會的觀察和關懷。
在詩的后半部分,蘇軾展示了對人生和命運的思考。他認為人應該知足和順應命運,不要為自己的處境而煩惱。他批評那些見到賢人卻不愿意推薦他們的人,認為這種行為是可恥的。他還提到了一個老令(官職)在平泉的貧困老人,六十歲的他依然穿著青衫,生活貧困到了想死的地步,這是對社會不公和人生無奈的揭示。
最后兩句表達了蘇軾對任伋的期望,他希望任伋能夠繼續關心自己的消息,但也提醒他不要因為自己的才華而炫耀和自滿。
整體來說,這首詩展示了蘇軾對友情、人生和社會的思考,通過對黃州景色和社會現實的描繪,以及對自身處境的反思,表達了對友人的祝福和對人生命運的思索。
|
|